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
他人的影响包括:1) 现实的影响;2) 想像的影响;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1) 个体的习得行为;2) 亲社会行为;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三)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包括:1) 道德观念;2) 道德情感;3) 道德行为;4) 道德判断。
(四)政治社会化社会化的内容、条件、载体和分类项目内容社会化4项内容教导成员掌握生活生产知识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2个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4个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家学大参”)社会化4项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1) 先赋角色;(父母)2) 成就角色。
(老师、心理咨询师)(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1) 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军人、警察、心理咨询师)2) 开放型角色(朋友)(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1) 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2) 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心理咨询师)(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1) 自觉角色(演员、心理咨询师)2) 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足球流氓)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的分类类型、扮演要素和失调形式角色分类4类型角色扮演3要素角色失调4形式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注:角色3要素用的都是中性词,角色失调4形式用的都是贬义词——郭勇)自我的概念●关于自我,正确的说法是:1)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2)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3)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不含自我评价)。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年龄段要记住)心理自我发展阶段大致从青春期到成年。
*自我的结构、自我概念的功能和发展阶段5-3-3 内容自我结构5个层面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4)理想自我;5)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3个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发展3个阶段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自尊的定义●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1)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2) 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1) 成功;2) 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不取决于“自信”)。
●影响自尊的因素1.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 行为表现的反馈3.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1) 首因效应;2) 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下列人之间:1) 熟悉的人;2) 亲密的人。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1) 偏见;2) 歧视。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归因的定义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影响归因的因素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1) 社会视角;2)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 观察位置;4) 时间因素。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亲和动机(教材中全部错用为“亲合”,是不规范用字)●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和。
●亲和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不是最低层次)●亲和的起源:亲和起源于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影响亲和的因素主要有:1) 情境因素;2) 情绪因素;3) 出生顺序(与“智力”无关)。
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1) 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和倾向;2) 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不是增强)亲和倾向。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高。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
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正确的说法是:1) 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2) 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3) 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1) 目标的吸引力;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侵犯的构成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的构成包括如下因素:1) 伤害行为;2) 侵犯动机;3) 社会评价(不包括“敌意”,不包括“侵犯体验”)。
●侵犯的影响因素侵犯的影响因素包括: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专栏2-9]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
3.利他技能●嫉妒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1) 针对性;2) 持续性;3) 对抗性;4) 普遍性。
●羞耻与内疚1.羞耻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正确的说法是:1)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2)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3)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2.内疚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特点包括:1) 内在性;2) 稳定性;3) 对象性(没有“系统性”)。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成分包括:1) 认知成分;2) 情感成分;3)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B”是指行为倾向。
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C(Cognition)认知。
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的行为(四)态度的价值观正确的说法是:1)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2) 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
P-个体;O-他人;X-另一对象。
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他人。
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中:1) 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2) 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
(注:在P-O-X三角模型中,遵循正负数加减运算的规律,即相邻两边遵循“同号得正”(正正得正,负负得正),“异号得负”(正负得负)的规则,再同第三边用运用同样规则,最终结果得“+”号的为平衡状态;得“-”号的为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