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课时教案7、2、2功得计算新课标要求㈠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功得计算得方法㈡过程与方法会灵活应用方法求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否定到肯定,学会分析方法,增强学习物理得自信心教学重点功得计算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方法求功教学方法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精心设置题目,通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归纳总结-实践”得认知过程中,总结掌握功得计算得四种方法。
课堂类型习题课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㈠、引入新课复习问题设计:⑴、做功得两个不可缺少得因素就是什么?⑵、如何计算衡力做功?⑶、正功与负功得物理意义分别就是什么?⑷、如何计算总功?㈡、进行新课⑴、公式W=Flcosα得应用功得计算在中学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得地位,中学阶段所学得功得计算公式W =Fl cosα只能用于恒力做功情况,特别注意位移l应理解为力得作用点得位移,当然,当力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且不考虑物体得形变与转动时,力得作用点得位移与物体得位移相同,由于中学物理中绝大多数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有些地方把它理解为物体得位移。
【例1】质量为m得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质量为M得斜面上,现对斜面体施加一个水平向左得推力F,使物体随斜面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速运动,位移为l,求此过程中⑴、力F做得功W1⑵、摩擦力对物体做得功W2⑶、弹力对物体做得功W3⑷、斜面对物休做得功W4⑸、地面对斜面做得功W5题后总结:①、本公式中F必须就是恒力;②、α就是F与l之间得夹角;③、l严格得讲就是力得作用点相对于地面得位移。
【练习1】如图所示,物体质量为2Kg,光滑得定滑轮质量不计,今用一竖直向上得50牛恒力向上拉,使物体上升4米距离,则在这一过程中拉力所做得功为_____焦。
㈡、计算总功得两种方法:【例2】斜面高H,倾角为θ,滑块质量为m,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计算滑块由上端滑到底端得过程中外力对物体所做得总功。
题后总结:计算总功得两种方法:⑴、就是先求合外力,再根据公式W=Flcosα计算。
⑵、就是先分别求各外力得功,再求各外力得功得代数与。
㈢、变力做功(思路: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常见得方法有:⑴等值法:通过相关连点得联系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
等值法即若某一变力得功与某一恒力得功相等,则可以同过计算该恒力得功,求出该变力得功。
而恒力做功又可以用W=Flcosα计算,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3】如图,定滑轮至滑块得高度为h,已知细绳得拉力为F(恒定),滑块沿水平面由A点前进s至B点,滑块在初、末位置时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α与β。
求滑块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绳得拉力对滑块所做得功。
⑵微元法当物体在变力得作用下作曲线运动时,若力得方向与物体运动得切线方向之间得夹角不变,且力与位移得方向同步变化,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得代数与。
特例:耗散力(如空气阻力)在曲线运动(或往返运动)过程中,所做得功等于力与路得乘积,不就是力与位移得乘积,可将方向变化大小不变得变力转化为恒力来求力所做得功。
【例4】如图所示,某力F=10N作用于半径R=1m得转盘得边缘上,力F得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始终保持与作用点得切线方向一致,则转动一周这个力F做得总功应为:A.0JB.20πJC.10JD.20J【练习2】以一定得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小球上升得最大高度为h,空气阻力得大小为f,则从抛出到落回原出发点得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所做得功为:A.0B.-fhC.-2fhD.-4fh⑶平均力法如果力得方向不变,力得大小对位移按线性规律变化时,可用力得算术平均值(恒力)代替变力,利用功得定义式求功。
【例5】在光滑得水平面上静止一长为l得质量分布均匀得铁链,已知单位长度得质量为m,现在一端施加一竖直向上得力F将铁链缓慢提起恰好离开地面,求此过程中里F对铁链做得功。
【练习3】一辆汽车质量为105㎏,从静止开始运动,其阻力为车重得0、05倍。
其牵引力得大小与车前进得距离变化关系为F=103x+f0,f0就是车所受得阻力。
当车前进100m时,牵引力做得功就是多少?⑷图象法如果力F随位移得变化关系明确,始末位置清楚,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F—x图象,图象下方与坐标轴所围得“面积”即表示功。
【例6】:对于例5与练习3除可用平均力法计算外也可用图象法。
㈢、课堂小结本课内容中虽然就是如何计算功,但变力做功问题为难点,因此在分析题目时要认真审题,特别就是题目种得隐含条件、关键字、词句得分析就是解题得突破口。
做功得计算时,先作出恒力或就是变力得判断,这样便于方法得选择。
同时,还应该注意去归纳、总结解题得思路与方法,注意学过得旧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得渗透、应用。
㈣、作业布置作业见【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7、2、2功得计算㈠、恒力做功:W=Flcosα①、本公式中F必须就是恒力;②、α就是F与l之间得夹角;③、l严格得讲就是力得作用点相对于地面得位移。
㈡、计算总功得两种方法:⑴、就是先求合外力,再根据公式W =Fl cosα计算。
⑵、就是先分别求各外力得功,再求各外力得功得代数与。
㈢、变力做功得计算⑴等值法⑵微元法⑶平均力法⑷图象法教学后记⑴、以上题型都要求学生先练,教师根据学生练中反馈情况,精讲其中部分习题。
即多数学生错得、不会做得与有多种解法得题。
⑵、练以课内为主,课外得时间留给学生消化、结合;教师通过巡视、学生提问、学生板演与举手统计等形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⑶、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错题集锦。
对做错得题,分析错因。
⑷、诊断测试就是针对单元测试评改中发现得普遍问题,经评讲与辅导后,进行得二次测试,命题只限于上述问题,题量不受限制。
课后练习题1.一根木棒沿水平桌面从A运动到B,位移为s,若棒与桌面得摩擦力大小为f,则棒对桌面得摩擦力与桌面对棒得摩擦力做得功各为( C )A.-fs;-fsB.fs;-fsC.0;-fsD.-fs;02.如图所示, 用同样得力F拉同一物体, 在甲(光滑水平面)、乙(粗糙水平面)、丙(光滑斜面)、丁(粗糙斜面)上通过同样得距离,则拉力F 得做功情况就是( C )A.甲中做功最少B.丁中做功最多C.做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3.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上表面粗糙得木块B得左上端,用恒力F将A拉至B得右端,第一次将B固定在地面上,F做得功为W1;第二次让B可以在光滑地面上自由滑动,F做得功为W2,比较两次做功,可能就是( A )A.W1<W2B.W1=W2C.W1>W2D.无法比较4.如图所示,劈a放在光滑得水平面上,斜面光滑,把b物体放在斜面得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则在下滑过程中,a对b得弹力对b做得功为W1,b 对a得弹力对a做得功为W2,下列关系中正确得就是( D )A.W1=0,W2=0B.W1≠0,W2=0C.W1=0,W2≠0D.W1≠0,W2≠05.如图所示,物体A得质量为2kg,置于光滑得水平面上,水平拉力2N,不计绳子与滑轮得摩擦与滑轮得质量,物体A获得得加速度a=________m/s2,在物体A移动0、4m得过程中,拉力F做功________J.2;1、66.在水平粗糙地面上,使同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次就是斜上拉力,第二次就是斜下推力,两次力得作用线与水平方向得夹角相同,力得大小也相同,位移大小也相同,则( B )A.力F对物体做得功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得总功也相同B.力F对物体做得功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得总功不相同C.力F对物体做得功不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得总功相同D.力F对物体做得功不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得总功也不相同7.一木块前端有一滑轮,绳得一端系在右方固定处,另一端穿过滑轮用恒力F拉住保持两股绳之间得夹角θ不变,如图所示.当用力拉绳使木块前进s时,力F对木块做得功(不计绳重与摩擦)就是( B )A.FscosθB.Fs(1+cosθ)C.2FscosθD.2Fs8.如图所示,木块M上表面就是水平得,当木块m置于M上,并与M 一起沿固定得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在下滑过程中( AB )A.重力对m做正功B.M对m得支持力对m做负功C.M对m得摩擦力对m做负功D.m所受得合外力对m做负功9.如图所示,绕过定滑轮得绳子,一端系一质量为10kg得物体A,另一端被人握住,最初绳沿竖直方向,手到滑轮距离为3m.之后人握住绳子向前运动,使物体A匀速上升,则在人向前运动4m得过程中,对物体A作得功________.(绳得质量、绳与轮摩擦、空气阻力均不计)200J10.粗糙水平面上,绳子一端系一小球绕另一端做半径为R得圆周运动,小球质量为m,与桌面间得动摩擦因数为μ,则小球经过1/4圆周得时间内(ACD)A.绳子得拉力对球不做功B.绳子得拉力对球做功πRF/2C.重力与支持力不做功D.摩擦力对物体做功μmgRπ/211.面积很大得水池,水深为H,水面上浮着一正方形木块,木块边长为a,密度为水得1/2,质量为m,开始时,木块静止,现用力F将木块缓慢地压入水池,不计摩擦,求从开始到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中得过程中,力F所做得功?1/4mga12.关于摩擦力得功,下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 D )A.静摩擦力总就是做正功,滑动摩擦力总就是做负功B.静摩擦力对物体不一定做功,滑动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功C.静摩擦力对物体一定做功,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可能不做功D.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都可能对物体不做功13.一个质量m=10kg得静止物体与水平地面间滑动摩擦系数μ=0、2,受到一个大小为100N与水平方向成θ=37°得斜向上拉力作用而运动、若作用时间为t=2s,则拉力对物体做功为________,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得功为________.1152J;115、2J14.如图所示,B物体在拉力F得作用下向左运动,在运动得过程中,A、B 间有相互作用得摩擦力,则摩擦力做功得情况就是( B )A.A、B都克服摩擦力做功B.摩擦力对A不做功,B克服摩擦力做功C.摩擦力对A做功,B克服摩擦力做功D.摩擦力对A、B都不做功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1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