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其荒谬在于违背了()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1.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天下物皆可理照"B.“理在事先”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2.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时间的一维性B. 时间的持续性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6.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创造的关系会导致(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消极直观反映论C.二元论D.诡辩论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工分工 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 D.劳动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10.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C. D.11.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D.要抓主1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二、多选题1.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2.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3.在对外开放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同对也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体现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B.实事求是的原则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D.辩证否定的原理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经验主义E.唯心主义诡辩论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6.“白马非马"的命题()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7.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颗粒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B.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D.9.下列命题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 D.“绝对精神”决定历史发展三、辨析题第一章1.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桀亡。
对2.存在即被感知。
错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对4.心外无物。
错5.白马非马。
错6.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错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错8.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错9.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对第二章1.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非至上的。
对2.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应。
错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否定。
错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对5.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对6.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7.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错8.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
错第三章1.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错2.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对3.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错4.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错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能演奏第一提琴。
对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错7.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8.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
错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10.真理的客观性意味着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错五、材料题1.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波,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请回答:(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2)结合材料4、5作者认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这个飞跃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3)引结合材料1、2、3、4、5,你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含哪两次能动的飞跃?材料题(一)答案要点:(1)根据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分)(2)要实现这个飞跃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第一,感觉的材料要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第二,要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波,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4分)(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含两次能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6分)2.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几则故事:材料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
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
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
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鲁人有公孙辍者,告热闹曰:“我能起死人。
”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材料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作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材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材料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
但匠人却不看,竟然不停地赶路。
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请回答:( 1 )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 1 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 2 )材料 2 中的鲁人认为自己“可以起死人”的理由与哪些哲学原理相悖?鲁人所犯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 3 )阅读材料 3 ,过江者“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和鲁国人想迁到越国去卖草鞋违背了哪些哲学原理?( 4 )材料 4 中的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的转变中蕴涵了哪些哲学原理?这些哲学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5 )材料 5 的哲学寓意是什么?(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