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一般设计原则,掌握常用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对相应施工方法有所了解。
掌握基坑开挖和支护工程的设计原理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了解特殊土地基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相应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根据地层条件,能合理选择基础类型,并进行设计;掌握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浅基础和桩基础的设计。
2.课程难点:
地基承载力确定和桩基础设计与计算。
3.能力培养要求:
掌握地基基础设计中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遵循规范进行初步设计。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32学时)
1.浅基础设计(14学时)
教学内容:
地基破坏模式,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基础选用原则及设计计算原则,常用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地基破坏模式;
●掌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掌握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及基础选用原则及设计计算原则;
●掌握常用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重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基础选用原则及设计计算原则,常用基础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难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基础选用原则及设计计算原则。
2.桩基础计算与分析(6学时)
教学内容: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群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桩基础设计与计算,桩基础施工。
教学要求:
●掌握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掌握群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掌握桩基础设计与计算;
●了解桩基础施工。
重点: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群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桩基础设计与计算。
难点:,群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桩基础设计与计算
3.基坑工程(6学时)
教学内容:
基坑工程的特点;支护结构的类型和适用条件;支护结构上的荷载计算;支护结构设计;
1
基坑稳定性分析。
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控制方法。
重点:支护结构上的荷载计算;支护结构设计;基坑稳定性分析。
难点:,支护结构上的荷载计算
4.沉井与地下连续墙(2学时)
教学内容:
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教学要求:
了解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5.软弱地基处理(2学时)
教学内容:
换填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排水固结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深层搅拌法适用范围及设计,砂石桩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强夯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应用,已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以及常用纠倾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换填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
●了解排水固结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
●了解深层搅拌法适用范围及设计;
●了解砂石桩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
●了解强夯法适用范围及设计计算;
●了解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应用;
●了解已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以及常用纠倾方法。
6.特殊土地基(2学时)
教学内容:
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和红黏土地基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和红黏土地基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方法。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 刘丽萍编,《基础工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参考书
2. 王成华编,《基础工程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3.周景星编,《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2版
4.陈希哲编,《土力学地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4版
5.赵明华编,《土力学地基与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第2版
五、作业
前2章为重点内容,特别是第1章,作业相对较多,其余章节原则上可布置少量作业。
习题课视学生掌握情况,因为学时很紧,原则上不布置,但若有必要,可以在重点内容部分安排一次习题课。
作业难度与考试接近,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完成。
六、说明
1.大纲中所列内容不要求全部在课堂上讲授,有的内容结合习题或课外自学让学生掌握。
2.本课程实践性强,条件允许时应注重利用图片、幻灯、现场参观等手段辅助教学。
3.考试方法为笔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