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述题目录一、条件反射 (1)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三、维果斯基的历史发展理论和最近发展区 (3)四、感知规律的应用 (3)五、记忆 (4)六、注意规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6)七、动机 (8)八、建构主义(学习与学习理论PPT) (12)一、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一)无条件反射1、定义:无条件反射亦称非条件反射,是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与生俱来的固定神经联系。
或在出生后发挥作用,或随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是不需要大脑记忆中枢参与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物在长时间的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反射。
2、种类:缩手反射、吮吸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脊髓和脑干等)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
3、特点:快速、不随意(二)条件反射1、定义: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条件反射分类•根据信号系统的性质来划分,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它只能对事物直接反映。
“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以词语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所特有。
是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
“谈虎色变”1、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无关刺激和天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实验:巴普洛夫的狗)·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2、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老鼠吃食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实验举例:·在一个木箱内装有一个操作用的按键或杠杆,还有一个提供食物强化的食盒。
动物一触按键或按压杠杆,食物盒就出现一粒食物,对动物的操作行为给予强化,从而使动物按压杠杆的动作反应概率增加。
·斯金纳认为,这种先由动物做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实验的不同在于:(1)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机体操作动作的。
(2)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相同在于:同属于条件反射,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问题:1、过早的教育,提前的教学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你如何看待按照原步调前进还是超速发展(在上一个阶段完成下一个阶段该完成的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2、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表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依据儿童有无运算以及运算的水平,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期)2、前运算阶段(2~6、7岁,学前期)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小学)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中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对教学的启示。
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重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不断去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注重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了认知发展的实质和过程,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机体在和环境不断发生的交互作用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认知发展就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是逐渐发展和建构起来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一)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认知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发展要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
我们不应该给学生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人为地加速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与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释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这说明了学生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外部的刺激。
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
(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班的认知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三、维果斯基的历史发展理论和最近发展区问题:1、能否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真正理解讲授内容的高度,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记忆?2、由低级向高级转化(最近发展区)四、感知规律的应用问题:1、如何把感觉、知觉规律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进行应用?(具体结合教育教学环节、设计找出哪些能够体现感知规律的过程)2、感觉、知觉基本内容,特点,特征书P77感知规律的应用一、明确活动的目的二、增强对象的鲜明性、突出性三、增加活动的差异性四、增强理解的概括性五、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1、采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
(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语言直观2、训练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1)掌握恰当的观察规律(2)掌握常用的观察技巧(3)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学习。
(1)教学内容要新颖、丰富、难易适中(2)注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性(3)减小教学环境分散注意的因素4、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3)科学组织课堂教学(4)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5、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运用感知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知识,特别是感性知识的获取,必须遵循感知规律。
感知的规律主要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等。
五、记忆问题:如何改变学生机械记忆,达到真正的理解性深入记忆?记忆的特征(特点),不同的记忆类型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条件,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根据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得出:(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记是指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记忆。
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
(2)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也可以称作理解记忆。
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但到了中学阶段,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1、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
不但帮学生把知识与实物间建立起了联系,而且在无意识当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信息自然而然地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2、利用猜测式呈现、诱发注意。
灵活多变的猜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时,呈现新语言,使新语言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记忆。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1、“滚雪球”式复现,个性化作业,阶段复习。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均衡,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因此,必须在每教授完新课后,就进行滚动式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像雪球一样,越积越大。
2、游戏活动式巩固。
游戏活动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记忆。
3、运用多种方法整合知识,运用比较法、分类归纳法,在语境中巩固。
影响记忆的因素有哪些?①记忆的目的。
②记忆时态度和情绪状态。
③活动任务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性质。
⑤记忆的策略、方法。
提高中学生的记忆效果有哪些方法?①复习要及时。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
③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交替进行。
④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的复习。
⑥运用恰当的记忆方法。
⑦补充合适的学习操作活动。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1.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 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3. 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1.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和系统的复习(2)合理分配时间2.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3. 尝试回忆法的应用4. 复习方法多样化(三)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几种常见的记忆线索:1. 层次组织2. 学习情境3. 主体的姿势六、注意规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问题1、如何吸引、培养、维持注意力?2、如何集中有意注意?3、注意的基本特征中学生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2)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3)注意分配能力逐步提高(4)注意转移能力趋于灵活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注意的特点,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主要原因)(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的主观状态(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2)情绪状态(3)精神状态一、注意的种类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将注意力一直维持在课堂上?)(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要保持教学环境的安静,排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对教学活动的干扰,防止这些无关刺激物分散学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