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关爱后进生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徐梅
尽管我是带着儿时的梦想走上教师舞台的,但冷酷的现实很快让我感到倦
怠。
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我黔驴技穷,筋疲力竭,一度动摇。
有时,优秀教师的
事迹也让我感动;有时,名师专家的报告也令我振奋。
但是,真正让我顿悟、清
醒的,是有一天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
例如对
于后进生费加,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
费加
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
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
从一位后进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令人欣慰。
我开始自我反省:以前总戴着副黑色墨镜去看后进生,从心里讨厌他们;批评、惩罚总想到他们,吝啬表扬与鼓励;从没关注过他们的内心,所以后进生要
么躲在角落,一声不响,要么以过激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
回想起那些渴求老师关爱的目光,自己也觉得心痛与懊悔。
作为教育者,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去
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尽可能多地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后进生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在校园愉快地生活学习、享受进步的快乐、收获成长,释放青春光彩。
我着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摘掉墨镜,走近蹲下去看后进生。
一、倾注爱心,建立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德者,师之帅也”。
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
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那他会是
一名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
孩子。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
的爱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
待学生们。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尤其需要教师有爱心、爱心是促进学生进步基础和
情感前提,而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它的人性本质。
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的爱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节课老师爱的目光从来
没有沐浴过他们,老师的身影从没在他们的身边停留过,老师魔力般的爱语从来没有光顾过他们。
当老师把自己博大的爱无私的撒向那些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时,
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又从哪里去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呢?因此,对后进生的爱是点燃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星星之火,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也能用一颗热爱学生
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让他们感悟到老师的爱心和期待,从而点燃起希望之火,他们就会自觉将老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到那时,就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那样: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
与后进生建立感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在心理上有亲切感,信任感。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
”有个学生上课时,从来都不听讲,
也不参与课堂活动,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期末前,我们到外校参加
技能操作考试,他在最后一个考,抽到题后,他像无头的苍蝇,不知该怎么准备。
其实我一直在关注他,看他对待这次考试的态度。
我主动上去帮他把每题的操作
要点、程序讲了一遍,轮到他考试了,我拍拍他的肩膀,以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相信你,你会行的。
”那次考试之后,每次看到我,他都很主动热情地跟我打
招呼。
这学期我又上他们班的课,课堂上,我发现原来的那个“他”不见了,我
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他,仿佛脱胎换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
同学互动。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我们无私的、真挚的爱倾注给后进生,让他们
沐浴阳光,感受温暖。
二、真心尊重,增强信心。
教育也是一种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
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因为学习差,在学校后进生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爱与老师、同学唱反调,习惯于“破罐子破摔”式的自暴自弃。
怎样看待后进生,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对他们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他们冷眼相看,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有偏见,会使
他们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课堂上有意对他们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回答有困难时给予引导性的提示,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
教师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微小的进步,与学生
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教师热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励才能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心中,促使他们战胜自卑,增强信心。
台湾著名的阿伦老师,面对经常恐吓、殴打其他同学的“叛乱分子”,在谈
心时告诉叛乱分子:“我一直认为你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只是你都用在坏的事情上面。
你有很多的优点,譬如领导能力就很强。
只要你肯做,未来应该是很优秀
的人。
”之后在班级的“魔力点子”的排练工作中宣布:“所有的事情以叛乱分子说了算。
”在叛乱分子的领导下,比赛顺利获得“魔力点子奖”,叛乱分子的
人气迅速提升,在班干部选举中,获选班长。
相信叛乱分子会以实际行动摘掉他
的代称。
三、因势利导,点燃希望。
即使是后进生,身上也有长处。
王金战老师说过,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
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没有一个学生生下来就注定是差生,让一个差生变好,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差生就会慢慢变好了。
对学生评价的好坏,是导致学生差异的开始。
天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
因而,我时常注意观察,发现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给后
进生创造闪光的机会,这样会点燃他们进步的希望。
我班有一名同学,文化课成绩差,但体育成绩突出,在每学期的运动会上,他都能为班级争得荣誉。
于是我
抓住这一点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让同学在这一方面向他学习,也让同学们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后进生认识到自己
也有长处和优点,从而产生赶上先进的勇气。
有一个学生,他父母离异,父亲忙
于做生意,无闲管他,他经常逃学,上网吧,打电子游戏,不做作业,成绩和纪
律都比较差,但在学校艺术节上他表演的小品大获成功。
我抓住这个契机鼓励他:我相信只要你对待学习就像对待这次艺术节那样认真,学习一定会进步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他逐步改掉了坏习惯,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又如,当后进生
偶然得到表扬,他会长久地将之铭记在心,并努力朝正确的方向继续努力。
不但如此,还会因为老师的肯定而消除自卑心理,变得信任老师,和老师之间消除隔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听进老师的劝告,取得更多的进步。
他就会看
到自己的希望,也会产生追赶的勇气和力量。
老师就要及时发现这个闪光点加以
因势利导,扩大他的这种希望,在他追赶的路上,给予一臂之力。
四、放宽胸怀,耐心等待
不同的花儿,有着不同的花期,大地的仁慈与伟大正是承载着这种等待与包容。
美国优秀教师罗杰斯提到,“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法国作家贝多有这样一段轶事:在他九岁那年冬天,他在爷爷那里过圣诞节。
在他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似乎已经死了,
树皮已经剥落,树干也不再呈暗青色,而是完全枯萎了,稍碰一下,树枝“嘎巴”一声折断。
于是贝多对爷爷说:“树早死了,把它砍了吧。
”可爷爷不答应,爷
爷说:“也许它的确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
请记住,冬天里
不要砍树。
”果然,第二年春天,这棵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重萌新芽,
到了夏天,整棵树看上去和其他树没有差别了。
其树如此,那人何尝不是这样?其实在我们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看似没有希望的学生中,很多人并不是真正的无药可救,往往可能因为我们教育管理方法简单或者不当,使他们产生了某种逆反心理,离他们越远,对他们关心得越少,他们给我们的希望就越渺茫。
因此,作
为教师,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
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耐心,再耐心些;宽容,再宽容些;鼓励,再鼓
励些;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让我们永远不做“冬天里砍树”的傻事。
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并不吝鼓励和赞扬,唤起“后进生”的自信和
自尊,并激发他改造自己、努力上进的意愿和潜能。
相信“后进生”,相信他们
会有转变与进步,给予期待,并放宽胸怀,耐心等待。
相信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他们一定会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