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能源。
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
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辨证的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一颗不大的原子弹能让一个城市变成废区,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原来这种威力来自于核能,太阳能也来自于核能,核能和太阳能是极具发展的新能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能源与社会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类能源及其利用的发展过程。
教师:1.什么是能源?2.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学生回答:1.像煤、石油、天然气、水流、太阳光等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所需能源的资源统称为能源。
2.可再生能源:可长期提供货可以再生的能源。
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
如煤、石油等。
探究点二能源与环境教师引导: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呢?学生讨论交流:你认为人类如何才能解决好能源与环保这一问题呢?请畅所欲言!探究点三开发新能源1.太阳能学生阅读课本得出太阳能的两种主要利用方式: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归纳:采用光转化为热的方式可以发电,也可以供家庭用来取暖、加热生活用水。
太阳能的优点:能量巨大、供应时间长、分布广泛、获取方便、无污染、安全经济。
缺点:能量分散,且又间断和不稳定。
2.核能核能的开发和利用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核裂变释放能量;另一种是利用核聚变释放能量。
(1)核裂变核裂变是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和聚变核聚变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氢弹就是利用核聚变原理制造的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还要大的核武器。
(3)和平利用核能学生阅读课本,得出:利用核能发电是人们和平利用核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3.其他新能源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其他的新能源: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
三、板书设计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1.能源与社会。
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与环境。
(1)太阳能。
(2)核能。
(3)其他新能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首先以原子弹的威力来映入课题,让同学们指导核能的潜力是巨大的,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我所给出的问题。
在整节课中,我让学生积极的相互讨论,并对他们的发言给予指导。
在讲授新能源方面,我出示了挂图,让学生能更形象的理解核反应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部分,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二节电流的磁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掌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右手螺旋定则。
3.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4.知道奥斯特实验验证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教学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难点:右手螺旋定则及其运用。
教具准备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奥斯特实验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
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作奥斯特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
总结: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发生变化。
)小结: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提问: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探究点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最大,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
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7-16那样在纸板上均匀地撒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纸板,请同学们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并与条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提问: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呢?它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演示实验: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从而引导学生判别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再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没有变化,从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也发生改变。
教师引导:给螺线管通电,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
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1.可以增大电流的强度;2.加大电源的电压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并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答案,即将会铁棒插入螺线管也能增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
演示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
我们会看到但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大大增强。
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原来铁芯插入通电螺线管,铁芯被磁化,也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性大大增强了。
提问: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很简便地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呢?同学们看书、讨论,弄清右手螺旋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
板书:右手螺旋定则1.作用: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教师演示具体的判定方法。
练习:如附图所示的几个通电螺线管,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它们的两极。
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按上图将导线在铅笔上绕成螺线管,先弄清螺线管中电流的指向,再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出两端的极性。
通过以上练习,强调:螺线管的绕制方向不同,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也不同。
同学自主学习课本P146的“信息窗”,学习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及其原理。
三、板书设计第二节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实验。
(1)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右手螺旋定则。
(3)电磁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先引入磁铁之间相互作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奥斯特实验。
之后我通过对奥斯特实验的讲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奥斯特实验,从而揭示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对于通电线圈具有磁性的原理及其磁性的特点我通过实验将抽象实物形象化,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能提出不同的疑问和见解,进而将右手螺旋定则和电磁铁知识融入其中。
不足之处是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薄弱。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部分,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3.竭力保持庄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523451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