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合作共建的模式案例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合作
异地产业园区建设是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由两个或多个园区,在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为实现合作共赢、协调发展和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而开展的一种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它是产业转移发展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核心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有组织、成规模地实施产业梯度转移。
二、合作园区共建模式
一、援建模式。
即依靠行政命令,由欠发达地区划出一块园区,与发达地区共建,发达地区提供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协助谋划园区规划,总揽招商引资,参与园区管理。
江苏省内的南北园区共建大多采用该模式。
如江苏的苏州与宿迁共建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补贴给共建园,用于其滚动发展;财政对园内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适当贴息。
通过园区共建推动省内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2006年出台《江苏省政府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苏州宿迁工业园”应时而生。
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等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陆续建成。
2009年出台《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共建园区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推进省内园区共建。
目前江苏省内共建园区达20多个,每年可带动400-500亿元的资金转移,形成了“江苏模式”。
二、股份合作模式。
在现有开发区中设立共建园,交由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管理,由其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收益按双方股本比例分成。
这一模式适合具有较强园区开发经验的发达地区的政府或园区间开展合作。
目前,江苏与上海主要采用这一模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
在上海外高桥江苏启东产业园,上海、启东共同出资3.2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各占股本60%和40%,税收等收益按照6:4分成。
安徽则根据土地供应、区位交通、矿产、教育科研、人文环境等因素,促进省内各地市结对建立产业园,并与沿海先进省市合作引进相关产业,建立合作产业园,如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是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项目础设施投资约100亿元,带动区域总投资约1300亿元,在滁州建设一个“产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重点打造高科技产业园、现代服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