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堂资料分析一

金堂资料分析一

成都金堂县基本资料地理位置成都市东北部主要交通成(青)金快速通道成南高速成绵高速成德南高速(在建)成金轻轨(待建)金堂大道大件路人口87万辖区:全县辖2个乡,19个镇各乡镇情况全县辖2个乡,19个镇赵镇清江镇官仓镇淮口镇白果镇五凤镇高板镇三溪镇福兴镇金龙镇赵家镇竹篙镇广兴镇隆盛镇转龙镇土桥镇云合镇又新镇三星镇栖贤乡平桥乡金堂概况城区公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沿河两岸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喷泉、大型豪华灯具错落有致,北河、中河、毗河似三条玉带穿城而过,汇聚沱江,城内江中绿波回环,岛屿飞桥相映成趣,俨然一幅“城在水中生,水在城中流,城在林中长,林在城中见”的奇妙景观。

这里,不仅有许多光彩照人的历史人物,东方黑格尔贺麟、反清义士彭家珍、著名诗人流沙河等,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著名的金堂八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具开发价值。

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云顶山慈云寺、炮台山莲花寺、淮口白塔寺,三足鼎立、各领风骚;栖贤三学寺、苏家湾天主教堂,相得益彰;"浩淼三汇合,千家古渡头,轻舟天上生,远市水中浮”。

金堂县城被游人誉为“东方威尼斯”,曾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成都十大魅力城镇”、“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市”殊荣。

著名诗人流沙河游览花园水城后撰文赞叹:“绿波回环三面,半岛临深潭,水上飘来打鱼船,白鸥点点;岁晚花发,遍照十里山川,家住这里,也就成了神仙。

”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视察金堂留下了“既有古战场遗址的云顶石城,又有亚洲一流的成都野生世界(现已为蓝光观岭国际社区项目,为成都周边高端高尔夫别墅区);既有名寺古刹,又有风景如画的果乡风光,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金堂的旅游资源真丰富”的感叹。

地理情况金堂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交换地带),成都平原东北.南与龙泉驿区、简阳市相连,北与广汉市相依,东与中江、乐至县接壤,西与青白江毗邻。

幅员面积1154平方公里;全县户籍人口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万人;辖2个乡,19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地貌多样,以丘陵为主,低山和平坝兼有,其中:丘陵792平方公里,低山242平方公里,平坝120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县境位于成都平原东部。

川中丘陵西缘,居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

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

日照少,平均风速小,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多年日平均气温16.6℃,高于同纬度地区0.3—0.4℃,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2.1—2.7℃,春季气温回升早,比同纬度地区早25—30天。

年均降雨量920.5毫米。

74%的年份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雨量较为丰富;年均日照时数1268.7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800-600小时,太阳辐射能80—90千卡/厘米2,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

累年平均雾蒸发量为1169.l毫米,平均气压962.6百帕。

县境风向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

累年平均风速为1.1米/秒,累年定时的最大风速为16.8米/秒。

资源优势(一)土地资源金堂县地处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交换地带,幅员面积1154平方公里,折合1730313亩。

其中:平坝180645亩,占总面积的10.4%,浅丘611644亩,占总面积的35.3%,深丘574068亩,占总面积的33.2%,低山区353955.79亩,占总面积的21.1%。

为不同企业的引进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丰富的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金堂县河流分属沱江、峨江水系,全县大、小13条江河中,多数为远境型河流,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3.41亿立方米,扣除县境内产生的地表径流后,外地流入县境的地表径流量为80.15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储量7276万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91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88万千瓦,为理论蕴藏量的48%。

县城赵镇享有"千里沱江第一镇"的美誉。

(三)农副产品资源金堂是成都市的农业大县,是国家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脐橙、食用菌、黑山羊、无公害蔬菜四大特色品牌基本形成,蚕茧,药材、生猪、肉牛等种养殖业初具规模。

金堂脐橙被评为“国优”产品,县内三溪镇有脐橙第一乡之美称,食用菌年栽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四)建材资源河砂年积蓄量达上亿立方米,品质居全国前列。

(五)地下资源已开发两处日流量上千吨的含银、偏硅酸、镑等多种元素的优质天然矿泉水,日出水量1000余吨质优量大的官仓白马日月潭氡温泉和储量超过1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正在开发中。

(六)旅游资源县城赵镇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自然生态景观"梨花沟"距县城5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云顶石城是四川保存最为完善的宋蒙古战场遗志,石城雄踞云顶山颠,南北长2300米,周长约7200米,总面积1.5平方公里,现保存有北城门等古建筑县东南的历史文化古镇五凤镇,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建筑。

自然环境(一)地质金堂县属于四川省东部地区。

跨“成都断陷”、“龙泉山褶皱带”和“川中台拱”三大构造单元。

为新华夏系和旋扭构造体系。

地层露头除西北平原与河谷地区外,多属中生代中上时期之红色地层。

(二)地貌金堂县地形复杂,县境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跨盆中和盆西两大褶皱带。

地貌格局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地貌多样,山、丘、坝皆有,全县地貌呈典型的三分性。

西北部属于平坝浅丘区,东南由中部偏西地带逐渐向东西部降低。

海拔高度385—1046米。

龙泉山脉由北向南横贯县境中部,海拔高度500—1046米,地势起伏高低差在400—600米之间,形成低山地貌。

龙泉山以东,属川中台地,为丘陵地带;龙泉山以西,为成都平原东缘,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与沿山浅丘构成坝丘地貌区。

整个地形由西北斜向东南,形成西北至东南距离长,南北距离短的狭长地形特点。

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型、构造剥蚀型、侵蚀型造型三大类。

(三)气候县境位于成都平原东部。

川中丘陵西缘,居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

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

日照少,平均风速小,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多年日平均气温16.6℃,高于同纬度地区0.3—0.4℃,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2.1—2.7℃,春季气温回升早,比同纬度地区早25—30天。

年均降雨量920.5毫米。

74%的年份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雨量较为丰富;年均日照时数1268.7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800-600小时,太阳辐射能80—90千卡/厘米2,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

累年平均雾蒸发量为1169.l毫米,平均气压962.6百帕。

县境风向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

累年平均风速为1.1米/秒,累年定时的最大风速为15米/秒。

告别水患:金堂从此不言灾翻开金堂县志──洪灾记录让人触目惊心:金堂峡谷上游是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

沱江源头的绵远河、石亭江、湔江3条大河流入金堂境内称为北河,与青白江、岷江水系的毗河在金堂县城赵镇汇合后到达下游6.5公里处,横穿龙泉山脉形成金堂峡.峡口要承载沱江上游6590平方公里的集雨区。

每年6-9月汛期,汹涌的沱江水在此受阻,惊涛拍岸,洪水宣泄不畅。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839年到1949年间,沱江发生大洪灾39次,几乎每次都是“漂没民舍数千,决田数千上万,溺毙居民数百上千名”。

据三皇庙水文站实测,建国以来,金堂发生8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一次(1981年),7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两次(1995年、2001年),6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两次(1949年、1959年),5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9次,县城洪水成灾的重现期为2至3年一遇,重灾的重现期4至5年一遇,特大洪灾重现期8年一遇。

实施五大工程:构建生态人居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金堂县投入大量资金对县城河域进行了综合整治,分期实施了中、毗河改造工程以及营造水体景观和泄洪橡胶坝等重点工程。

毗河沿岸综合改造。

全长13公里,总投资1.5亿元,于1998年1月动工,2002年8月建成,其中,修建防洪堤13568.4米,平均高度2.5米,二阶保坎长1178.6米,修建道路27.55公里,排水管线40.88公里。

1#、2#、3#橡胶坝全长287.5米,库容160000立方米,形成湖面3平方公里。

汛期泄洪,枯水期蓄水,形成壮观的水面游览区。

金堂峡拓宽工程。

2001年5月,由国家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金堂峡拓宽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将金堂峡最窄处从40米拓宽到90米,工程于2004年4月完工。

营造水体景观。

金堂人在治水的同时,对绿化城市也独有情钟。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品位”的要求,充分运用“虚、实、收、放”等造园艺术手法,点缀建筑小品和景观雕塑。

目前,整个县城绿地达508.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9.12%,人均绿地7.8平方米。

以毗河为纽带,占地7500平方米的毗河桥南岸游园,总面积133400平方米的绿岛公园以及毗河湾、沱江源头四个景区已连成一片靓丽的景观带。

建设生态人居环境。

从1994年开始,金堂县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先后拆除36个片区19153万平方米,修建各类住宅7500多套,改造旧街30余条,建成新街道21条,随着金堂中心广场、县防汛指挥中心大楼、县建设培训中心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的完工,形成了以金堂中心广场周边建筑为标志的现代化城市形象,一街一景、一楼一品、一处一貌。

水城与园林相融特色。

县城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全面形成环形供水管网体系,供水规模为4万吨/日,普级率达100%,水质综合合格率98%;全城气源,日输气能力达50万立方米。

城区主干道电信网采用全光缆形式,大容量、高密度覆盖,做到了电话、电脑、电视信息传输“三网合一”。

搞好环保、环卫。

经过不懈努力,县城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有效控制城市废水排放量,沱江流域金堂段水质按区域考核已达国家三类水域标准。

一座日处理垃圾150吨的垃圾运转站和一座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相继于2004年6月和10月破土动工。

城市的垃圾收集采用分类收集,粪便均采用厌氧沼气技术进行处理。

近年来金堂县在城市管理机制上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将城镇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年初定目标,年底检查评估;二是制度到位。

先后出台了《城市管理实施细则》、《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门前五包”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三是责任到位。

充实城管队伍,强化城市管理,努力为建设花园水城保驾护航。

破水而出:金堂获得双赢整治后的“花园水城”现已成为成都绝无仅有的“亲水公园”,三面绿波环绕县城,水域面积达3平方公里,占城区总面积的17.8%。

三河一江彩虹飞跨,两岸绿丝垂柳,江水波光潋滟,或荡舟、或品茗、或戏水,让人领略碧波浓郁的万般柔情和温润。

大做“水”文章,打造游乐中心,新一轮城市发展构想在金堂破水而出!以水为“媒”,开发水资源,县城先后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化城市”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县城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创建文明小城镇和省文明县城先进城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