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发展简史PPT
春 秋 战 国 王 侯 服 饰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首先,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其次,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 了“深衣”。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色彩也有重大 的变革。 第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第五,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 势。
汉代妇女襦裙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 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 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 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 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 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 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进贤冠
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 。原为儒者所戴, 唐 时 百官皆戴用。《后汉书· 舆服志下》:“进贤冠, 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 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 ,长八寸。公侯三梁,中 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 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 子,皆一梁。”
高山冠
高山冠,又称侧注冠,直竖无山述,中 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原为齐王冠,秦灭 齐,以之赐近臣谒者。
三、春秋战国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 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 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 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 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随 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 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 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 传统的上衣下裳。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 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 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 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 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 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 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 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 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 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 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二、夏商周服饰及其文化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 一般是上衣下裳的 配套,或襦裤深衣 下裳配套;后者裳 穿于襦裤深衣之外。 裤为不加连裆的套 裤,两只裤脚管套 在胫上,也称胫衣, 穿这种服装款式行 动不便 ,尤其不能 适应战争骑射。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 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 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 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戎服---盔铠
丧服
歌伎舞乐服饰
三、下裳
裳---裙 绔---护大腿之 衣,且无裆 裈kun---有裆 的短裤
第二节、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第二节、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韩非子•五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 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 兽之皮足衣也。”因此,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 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 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原 始 社 会 服 饰
原始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首先,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对天 地崇拜的文化特点。 其次,原始社会的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交领、 右衽、系带,上衣下裳的服饰造型。 第三,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 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 第四,原始社会的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 元化的趋向。
巧士冠
皇帝祭天时随从 官员、宦官所戴 的一种礼帽。
朝服中出现的首服
通天冠,皇帝的朝冠
远游冠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 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 。"山述",即在梁与展 简之间,高起如山形者 。诸王所戴,有五时服 备为常用,即春青、夏 朱、季夏黄、秋白、冬 黑(采用五行之色)。 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 、夏赤、秋黄、冬皂。 按远游冠汉以后历代都 有沿用,至元代始废。
袍
有夹里、可絮棉的长衣。 初始时为内衣穿着,战国之 后,逐渐成为外服。
裘—有毛的皮衣
襦---短衣、短袄
裲裆---无袖的服装
古代的一种背心 。多为布帛所制 。裲裆有夹有绵 ,男女皆可服用 ,妇女穿的常饰 采绣。
裤褶
早期为一种胡服, 上短衣,下裤。后 与汉朝文化相融, 形成一种上衣对襟 大袖、下裤肥大且 在膝部系带的样式 。开始为军中之服 ,后普及社会,男 女皆可穿。
四、秦汉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 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 式。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 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 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长冠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 前戴之,用竹皮编制 ,故称刘氏冠,后定 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 服,又称斋冠,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士兵铠甲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 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 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 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只有从汉代 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 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 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 化内蕴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秦汉 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法冠
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 豸(xièzhì ),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 羊非羊,似鹿非鹿,汉杨孚《异物志》对其 释名:“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 人争,咋不正者。”也称法冠,秦汉前执法 官常用。
鹖冠
用鹖羽(一种类似雉 鸡的鸟的羽毛)作装 饰的冠。又称武冠, 为英勇或有战功的武 将所戴。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帻、 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 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 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 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 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 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 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爵
爵弁,冠名,爵,通 “雀”故亦作“雀弁 ”。古代礼冠的一种 ,比冕次一级,形制 如冕,但没有前低之 势,而且无旒。色如 雀头,赤而微黑。
皮弁
以皮革为冠衣,冠上 当有饰物,一般是皮 革缝隙之间缀有珠玉 宝石,比如说天子以 五采玉12饰其缝中。
武冠
冠名。即“武弁”。古代 武官之冠,亦称武弁大冠 、繁冠。汉侍中、中常侍 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 尾为饰,名赵惠文冠。或 加插双鶡尾,竖左右。称 “鶡冠”。相传乃战国赵 武灵王效胡服时始用。秦 汉因袭不变,乃作武士之 冠。参阅《后汉书· 舆服志 》下、王国维《观堂集林· 胡服考》。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汉 代 官 服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 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 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 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 饰,史称“簪白笔”。
西汉素纱禅衣
秦代妇女曲裾服饰
汉代妇女深衣
汉代深衣俑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裙 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样 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 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 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 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 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 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 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 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 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 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 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 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 长,下垂至地。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 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 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 称为犊鼻裈。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 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 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 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 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 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 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 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 比”。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 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 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
五、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 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 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 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 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 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 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 叠叠,优雅而飘逸。
中国古代服装简史
一、依形制区分的上衣种类
深衣
深衣:又称长衣、麻衣、中 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 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 裁但是上下缝合,因“被体 深邃”,因而得名。约出现 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诸侯、 大夫、士下朝后闲居时穿着 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吉服。
深衣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 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 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 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 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 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 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 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 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 替代了深衣。
半臂---半臂上衣
褙子---对襟开叉外衣,小袖、对襟、衣
长至膝,衣两侧开高叉,腋下有带。
二、依用途区分的上衣种类
祭服---祭祀时所穿用的服饰 上古祭祀用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