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课时课题: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重、难点)
②、能够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重、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模拟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的基础上,从染色体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及性别控制的机理。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因。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对比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信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探究的欲望,然后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图片、资料(或课件中出示的图片、资料)仔细观察,将抽象的理论结合动画、图示直观体现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经主动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更好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然后通过联系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讨论社会中男女比例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进一步对国家有关政策加深认识和理解。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探究活动材料(红色纸袋10只、白色纸袋10只、黑色围棋子300枚、白色围棋子100枚);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3、结合人的染色体图谱,想一想: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形态、数目等方面有何异同点?
男性:22对+XY 女性:22对+XX
大胆猜想1分钟指导学生回忆人的生殖过程,推测
下一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多
少?
学生分析、交流。

(重
点解释原因)
由学生的大胆猜
想,引入学习的下
一个阶段
自主学习(二) 4 分钟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78页上
半部分及观察图4.4-6染色体传递
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在人的生殖过程中,经过一种特
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使生殖细胞的
染色体数目。

2、人的体细胞含有对染
色体,所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内含
有条染色体,通
过,精子细胞核和卵
细胞细胞核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
染色体是对,其中每一对染
色体都是一条来自,一条
来自。

3、人类的遗传通过在
亲代与后代之间的传递实现的。

4、小结:若用“N”来表示生殖细
胞中的染色体数,那么体细胞、精
子、卵细胞、受精卵、成熟的红细
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
为:、、、、。

1、快速阅读教材,结合
教材及课件展示,独立
完成:
2、观看动画展示:生殖
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
色体的数目比体细胞
减少一半(原先体细胞
中成对的染色体彼此
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
生殖细胞中) 。

2N N N 2N 0
1、结合问题自学
教材,提高了学生
自学的效率。

2、通过动画演示
使学生可由感性
到理性的认识到
生殖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的变化,有
利于学生的理解
与掌握。

3、通过小结,强
化了学生对于染
色体数目在人体
体细胞和生殖细
胞中的了解。

合作探究(一) 3 (一)染色体的传递过程
(1)结合下图,大家讨论后回答:
人类的染色体是如何实现在亲代与
子代之间传递的?
2、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生殖细
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
结合前面的学习,讨论
后完成图示。

使后代和亲代的染色
体数目保持一致,维持
了遗传信息的相对稳
定。

通过图示,直观展
示染色体的传递
规律,使抽象的道
理直观明了的展
示给学生,有助于
突破难点。

子代对
受精卵对
精子
母亲23

父亲23

卵细胞
23对
父亲
23对
23条23条
精子卵细胞
受精卵
母亲
23对
11、下图为人体的染色体图,观察后完成下列问题:
(1)A人的性别是,依据是。

B人的性别是,依据是。

(2)在女性的卵细胞中和男性的精子中各含有条染色体。

男性有种精子,女性有种卵细胞。

(3)人体的体细胞内含有对染色体,而且每一对都有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12.下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
数目的变化,据图回答: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他们
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__条。

(2)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
程,生殖细胞c、d分别叫做_______、
_______,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_
条,比a、b减少了_________。

(3)B过程为________。

形成的e细胞叫
__________,它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对,又恢复到与细胞_______一样的数量。

(4)C过程叫_______。

f细胞是女儿的_______细胞,其染色体数为_______条,此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

由此看出,人类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的,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的遗传物质。

注:A类:完成1、2、 3、4题;
B类:完成1--9题;C类:完成5--12题。

课下作业:
A类:《生物助学》81、82页当堂达标1--4题;
B类:《生物助学》81、82页当堂达标1--5题;
C类:《生物助学》81、82页当堂达标1--5题;85、86页周末自测1、
3、4、8、15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常染色体22对
1、染色体的组成男性XY
性染色体1对
女性XX
2、染色体的传递
亲代父亲(23 对染色体)母亲(23 对染色体)
生殖细胞精子(23 条染色体)卵细胞(23条染色体)
子代
(二)、人类的性别决定
亲代母亲(XX)父亲(XY)
生殖细胞卵细胞XXY精子
受精卵XXXY
子代(性别)XX女性XY男性
小结: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而且机会是均等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 在创设氛围情景的前题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体现在: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本节课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性别?结合目标的展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2、体现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三个环节的自主学习,在相关导学题目的引领下,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3、使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的展示。

通过动画演示等手段,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有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按照正确的要求齐心协力的动手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意识,开发与唤醒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还有助于养成科学的认知态度;
5、体现了活用课程资源的理念。

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适当添加有代表性的图片、动画资源、最新信息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核心知识理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1、对于探究数据的处理,由各小组直接写到黑板上,直观明了效果好。

但统计的次数较少,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偏差;因此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科学的对待统计数据;
2、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环节较多,时间较紧张;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完成探究(二)的活动,大胆放开学生通过自学即可学会的知识,将会给整节课堂争取更多的灵活性。

3、整堂课的课堂气氛若是调动的再活跃些,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充分发挥
作用,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4、对于学生的评价再积极客观些,不要只看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要更多的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