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化项目效益分析

标准化项目效益分析

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一、公司基本概况
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5月,注册资金7700万元,总部坐落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李长庆园区(占地面积3500亩)。

公司是集马铃薯种薯新品种培育、脱毒、组培、繁育、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已建成1万m2的组培中心,22亩智能温室、542亩日光温室,350亩防虫网室,2200 m2的马铃薯深加工研发中心,500 m2的马铃薯研究院,年储存能力7万吨种薯的智能贮藏库。

公司现有员工233名,其中硕士以上12名、大专以上113名、高级职称5名。

公司下设11个子公司,建有17个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7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3万亩)。

具有年生产脱毒苗8000万株、原原种2.5亿粒、原种8万吨、大田生产用种7万吨的能力。

在建设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的三年中,我们认真落实《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以及项目任务书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规划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了全市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的进程。

项目实施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公司及项目区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按时完成了项目规定的任务要求,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果。

一是农业标准化意识增强。

实现了从宣传推广标准到主动应用标准进行马铃薯种薯种植的转变;二是培育出一大批从事标准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和种植大户,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适合马铃薯种薯生产公司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今后建设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积累了经验;三是制定和修订的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系列标准,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标准化管理作了有益尝试,使传统种植向技术型、标准化经济转型总结了宝贵经验;四是建立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标准化,种薯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五是马铃薯种薯种植以标准化形式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1.示范前三年与三年示范情况对比
示范前三年(2008、2009、2010),公司种薯种植面积8000亩,平均生产组培苗820万株,原原种2500万粒,原种1.2万吨,平均亩产1500公斤。

原种生产利润为400万元。

2011年,示范区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1.5万亩,生产组培苗1650万株,原原种9200万粒,原种3.65万吨,平均亩产2433公斤。

原种生产利润为4840万元。

2012年示范区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2.25万亩,生产组培苗3400万株,原原种1.5亿粒,原种5.7万吨,平均亩产2533公斤。

原种生产利润为5565万元。

2013年示范区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3万亩,预计生产组培苗3600万株,原原种1.6亿粒,原种8万吨,平均亩产2666公斤。

原种生产利润为13100万元。

2.标准化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项目,2013年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2000公顷(3万亩)。

示范区内将生产马铃薯脱毒苗3600万株、原原种1.6亿粒,原种产量达到8万吨,原种纯利润达到1.31亿元。

原种亩产量由项目实施前1500公斤增加到2666公斤,亩增产量1166公斤,产值由先前的3300元增加到5572.6元,亩增纯收入2272.6元。

详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2011年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济效益对比表
表二:2012年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济效益比较表
表三:2013年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济效益对比表
表四: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三年效益对比表
表五:2012年马铃薯种薯种植标准化项目亩成本效益分析
(二)、社会效益
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在我公司实施,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敕勒川”、“草原民丰”、“塞宜德”马铃薯种薯三大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深受用户的欢迎。

二是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种植示范产业通过种薯销售和种植技术培训,带动了4万户农民按标准化模式生产马铃薯,使其标准化生产意识有明显提高,并新增就业岗位210多个。

三是示范区所生产的种薯可更新全市400万亩马铃薯田,示范区项目除了和订单户一起建立3万亩的示范区外,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民使用标准化种植技术种植马铃薯3.5万亩,马铃薯产量由每亩平均1000公斤增加到2300公斤以上,由于增产效果显著,农民增收5200多万元。

(三)、生态效益
马铃薯种薯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已日渐显现。

突出表现在示范区通过使用轮作倒茬、配方施肥技术等,有效改善了土壤组织结构,土壤的肥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在示范区内,严格按环境评审报告和标准化示范区有关要求使用农药和化肥,年农药用量较三年前平均下降30%。

使用喷灌、滴灌技术,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和防止土壤板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