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化学2中学习了共价键基础,又在本章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
这都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
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
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本节内容在基础结构化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一些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②通过对典型分子立体结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及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
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④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脑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难点: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构建数学立体模型与合作探究”。
①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③利用数学立体模型引导学生发挥其空间想象能力,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并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过了高一时刚进高中对事物的好奇,他们慢慢沉稳下来,对事物有更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但空间想象能力发展不足。
抓住学生这些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并不完整,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发展不足,数学中基础的立体几何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有关空间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有孤电子对,所以它的分子的立体构型是直线形。
【小结】由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得到含有孤电子对的VSEPR模型,然后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便可得到分子的立体构型。
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VSEPR模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联系。
【设疑】对比CO2分子和水分子,分子的立体构型名称和它们的VSEPR模型名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那什么时候相同,什么时候不同呢?分子的中心原子上没有孤电子对
的VSEPR模型,其名称与分子的
立体构型名称相同;含有孤电子
对的VSEPR模型,其名称与分子
的立体构型名称不同。
学生通过对比表格得出
结论
【练习,学生活动】预测氨、甲烷、SO2
分子及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立体结
构。
思考,并完成表格
【总结】由此我们通过“VSEPR模型”
这座桥将“价层电子对”和“分子的立体
构型”连接起来。
人们可以计算价层电子
对数,利用“VSEPR模型”预测“分子
的立体构型”。
【综述小结】分子的立体构型是(分
子中的中心原子上)“价层电子对”
相互排斥的结果。
分析后得出结论。
【练习】小试牛刀通过习题巩固这节课所
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
1、价层电子对
价层电子对= 成键σ键电子对数+未成键的孤电子对数
2、VSEPR模型
3、VSEPR模型与分子的立体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