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钢的热处理
下贝氏体—— 针片状,铁素体针片内规则地分布着细片状碳化物。
下贝氏体 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均高于上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 合机械性能
T8钢,下B,黑色针状 光学显微照片 ×400
F 针内定向分布着细小碳化物颗粒 电子显微照片 12000×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三、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出现表面浮凸效应。
马氏体转变的瞬时性,转变速度很快(低碳马氏体 100mm/s)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不彻底性, M转变在不断的降温过程中形成,至Mf温度,M转变终
止,但仍保留部分残余奥氏体;
一般生产中快速冷却的室温( Ms和Mf温度之间),保 留更多的残余奥氏体,高碳钢可达10-15%; 存在残余奥氏体,对材料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马氏体转变具有很大的体积效应,造成较大的内应力 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马氏体重新加热时可直接转变成奥氏体或母相; 淬火钢加热过程中马氏体会首先发生分解,观察不到可逆性
P 5~25HRC S 25~35HRC T 35~40HRC 上B
40~50HRC
50~60HRC A→下B 孕育期: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开始所经历的时间,反映了 下B
200 100 0 -100 0
Mf
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A→M
M+A'
马氏体
3 4
60~65HRC
M
1
10
10
2
10
10
10
5
时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片间距:相邻两片渗碳体中 心之间的距离 F 渗碳体
随着转变温度的降低,片间距减小,强硬度提高,塑韧性也有
改善
按照片间距的大小,可将片状珠光体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和 托氏体T(屈氏体),片间距P﹥S ﹥ T;
珠光体 P 3800×
索氏体 S 8000×
转变温度(℃) 片间距(nm) 250~1900 80~250 30~80
切削件的硬度如何调整?刀具如何才能 具有较高的韧性?
加工过程(铸、锻、焊、 切削)产生的内应力
季裂
如何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
2.4.3 钢的普通热处理
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常见的工艺路线如:
退火和正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热处理工艺!!
为什么退火与正火有 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为什么将其安 排在铸/锻造与 切削加工之间呢?
• 目的:减轻钢的成分及组织的不均匀性, 细化晶粒, 调整硬度, 消除内应力, 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返回
一、钢的退火
完全退火的目的: ①细化、均匀化,粗大、不均匀组织 ②得到接近平衡组织→调整硬度→切削性能 ③消除内应力 名称由来:经历完全奥氏体化 过程 问题1:在相图的哪一个区域可 以获得完全奥氏体组织? 问题2:奥氏体区的温度区间很大,如果你是热处理工程师, 你认为完全退火应该具体在哪一个温度段保温?
过冷A → P 型组织
中温转变:
转变开始线
550℃ ~ MS
过冷A →贝氏体(B)
低温转变:
t
MS ~ Mf
过冷A →马氏体 ( M )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Ms
T/℃
A1
A
始 转变开
A→P
转变结束
A →S A→T
珠光体 贝氏体
A→上 B 过冷A
2.4.3 钢的普通热处理
在铸锻焊之后,钢件中不但残留应力,而且还往往存在着成分和组织上 的不均匀性,因而机械性能也不均匀,还会导致以后淬火时的变形和 开裂。也会存在硬度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严重影响后续的切削加工性能。 经过退火和正火后,便可得到细而均匀的组织,并消除应力,改善钢件
的机械性能并为随后的淬火作了准备
强硬度高
低碳M 塑韧性较好,高碳M ,塑韧性差,并且存在 显微裂纹。 尽可能细化奥氏体粒度,是细化马氏体晶粒提高马 氏体韧性的有效手段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3. 贝氏体转变和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钢的过冷奥氏体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 温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发生一种半扩散型相变,称之 为贝氏体转变。转变产物贝氏体,通常用字母 B表示。 1)贝氏体转变特征 在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 过冷奥氏体(A,γ相)→ 贝氏体(B,α相+碳化物) 半扩散型转变,介于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 ; Fe原子不扩散,切变完成晶格改组 ; C原子扩散,析出碳化物 贝氏体形成时会产生表面浮凸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贝氏体的形貌及性能(上贝氏体、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形貌:羽毛状,由成束的、大体上平行的板条状铁素 体和条间的呈粒状或条状的渗碳体所组成的非片层状组织。 上贝氏体性能: 强度和韧性差
45钢,上B+下B,×400
光学显微照片 1300×
电子显微照片 5000×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加热时的奥氏体化过程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和连续转变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整体热处理工
艺及其目的
实际生产中的临界点
§2.4.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4.3 钢的普通热处理
§2.4.4 钢的表面热处理 §2.4.5 钢的化学热处理
2.4.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 奥氏体是不是降温到临界温度以下就立即 发生转变呢? 2. 不同的冷却速度是否也得到同一种的组织 呢?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的且将要发生转变
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等温冷却方式 连续冷却方式 冷却方式: 等温冷却方式和连续冷却方式。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及组织形态 马氏体是C在α-Fe中过饱和间隙固溶体,过饱和的C原子处在体 心立方的八面体间隙中,体心立方→体心正方,具有一定的正方度
铁原子 碳原子可能位臵 铁原子的振动范围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中马氏体的形态主要为板条状和针片状马氏体
连续冷却过程不会 发生贝氏体转变 ;
P
存在转变终止线KK’
连续冷却,产物不 可能是单一均匀物质
M+A'
S
T+M+A'
2.4.3 钢的普通热处理
铜棒
Ø 24 mm
电缆线Ø 0.15 mm
如何消除拉拔过程中的硬化现象?
切削件的硬度在170~ 230HB范围内,切削性能 较好。 刀具具有较高的韧性时, 不容易发生崩刃。
转变产物组织性能均匀,研究领域应用广. 转变产物为粗细不匀甚至类型不同 的混合组织,实际生产中广泛采用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T A1
C曲线:形状似C TTT曲线:
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
高温转变:
转变终了线
A1 ~ 550℃
板条M 针状M(凸透镜状) 每个单元呈窄而细 C% > 1.0 % ,针状M (孪晶M ) 空间形态为双凸透镜 长的板条,许多板条 片状,相邻的马氏体片 C% = 0.25~1.0 % 时,混合M 总是成群地、相互平 一般不互相平行,而是 行地连在一起 呈一定交角分布
C% < 0.25 % ,板条M(位错M )
二、过冷奥氏体转变及其产物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1. 珠光体转变和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1)珠光体转变特征 在A1~550 ℃之间,过冷奥氏体(A)→ 珠光体(P:F+Fe3C)
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是通过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来完成的;
共析钢成分易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 先、过共析钢在先析相上形核
二、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奥氏体形成速度与加热温度、加热速度、钢的成分 以及原始组织等有关。
• 加热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 • 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 • 含碳量增加,利于奥氏体加速形成
钴、镍等↑ ; • 合金元素显著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铬、钼、钒等↓; 硅、铝、锰等-。
• 组织(珠光体)越细,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其它形态的马氏体 蝶状马氏体: 蝴蝶形断面的细长条片 薄片状马氏体:
立体组织薄片状,显微组织细长的带状
ε马氏体: 具有密排六方结构的马氏体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3)马氏体的性能 较高的强度和硬度,C %↑→ M 硬度↑
固溶强化 亚结构 时效强化
1. 2. 为什么弹簧状钢筋加热到红热急冷后变 得又硬又脆? 为什么再次加热和冷却后变得刚柔相济, 成为真正的弹簧?
2.4 钢的热处理
加热转变→奥氏体转变 热处理原理 珠光体转变
冷却转变
贝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表面淬火 化学热处理
热处理
普通热处理
热处理工艺
表面热处理
本节重点
珠光体转变是一个扩散型转变(Fe、C原子都进行扩散);
Fe原子的扩散,完成γ相(面心立方)向α相(体心立方)的转变 C原子的扩散, γ相→ α相过程中多余的C原子以Fe3C形式析出
2.4.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一般情况下,珠光体为片状铁素体和片状渗碳体相间分布的层状 组织,称为片状珠光体;
一、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晶体结构的改变:BCC → FCC Fe、C原子的扩散
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 : 残余渗碳体 奥氏体晶核 奥氏体的形核 的溶解 的长大
奥氏体成分 的均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