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清热剂(清热祛暑清虚热)-方剂学
清热剂(清热祛暑清虚热)-方剂学
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 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 脾燥湿。
香薷散禁忌
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不宜使用。
香薷散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香薷散与新加香薷饮,两者均以辛温之香薷、厚朴祛暑解表, 散寒化湿。但香薷散药性偏温,主治暑令感寒夹湿之证,必见恶 寒无汗者;而新加香薷饮则药性偏凉,主治暑温兼湿,虽亦恶寒 无汗,但有口渴面赤。
4、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 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 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香薷散
香薷散概述
香薷散,为祛暑剂,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效。主治阴 暑。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 腻,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 夹湿证者。
香薷散歌诀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 薷化湿阻。
香薷散组成用量用法
②张秉承《成方便读》卷3 :“治夏月伤暑感冒,呕吐泄泻等 证。此因伤暑而兼感外寒之证也。夫暑必夹湿,而湿必归土,乘 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呕、泄之证,以湿盛于内,脾 胃皆困也。此方以香薷之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 以解外感之邪;厚朴苦温,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 利水,寓匡正御邪之意耳。”
扁豆花甘淡芳香,善于散邪祛暑,可辅金银花轻宣透泄暑热之邪。 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功用与西瓜相似,擅长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利 小便。《本草逢原》说;“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 能解太阳、阳明中暍(中暑)及热病大渴,故有天公白虎汤之称。” 丝瓜皮清暑通络,退热之效甚微,起辅佐作用。荷叶化湿醒脾,清暑 利湿。竹叶清暑利尿,引暑温下行。出汗多者,宜稍加食盐为好。也 可同时酌加食糖调和。清 热剂清热祛暑清络饮清络饮概述
清络饮茶的出处是《温病条辨》,组成有鲜荷叶边、丝瓜皮、 鲜金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各6克。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①感受暑热,身热,口渴,心烦。②夏季中暑。③亦可作预 防中暑饮料饮用。
清络饮组成
鲜荷叶边、丝瓜皮、鲜金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鲜竹叶 各6克。
清络饮主治
①感受暑热,身热,口渴,心烦。②夏季中暑。③亦可作预防 中暑饮料饮用。
清络饮制作
上药加食盐2克,置于热水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0多分 钟。频频饮用。可上午冲泡1剂,下午再冲泡1剂。
清络饮方义
本方所用六味药均系鲜品,只有夏季可以取用,且药性相当乎 和。方中金银花劳香辛凉,功能轻宣解暑,古人说它能“清络中 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制成凉茶,可防治中暑”。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概述
【组成】香薷、厚朴各6克,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各9克。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制法】上药共捣碎,作1日量,纳入热水瓶中,冲入沸水适 量,盖闷约15分钟。频频饮用。 【宜忌】湿浊阻中而无感冒症状者不宜饮用。
新加香薷饮方义
夏天气候炎热,暑气逼人,暑必夹湿,暑湿袭人,加之食凉, 便容易引发感冒。由于此种感冒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故治疗用 药也别具一格。李时珍指出:“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 之用麻黄。”(《本草纲目》)所以本方以香薷命名,是寓有深 意的。
《本草纲目》说:“世医治暑病,以香藿饮为首药,然署有乘凉饮冷,致 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 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可以说,香薷是发汗解暑、行水散 湿、温胃调中的要药。它与辛温燥湿宽中的厚朴相伍,在宣解暑邪的基础 上增加祛除湿邪的功能、它与清热解毒、发汗解表的银花、连翘相配,增 加清热解暑的作用.鲜扁豆花轻轻灵通,清暑化湿,健脾和胃,与前四药 相协为用。上面所说的霍乱,是指感受暑湿引起的吐泻腹痛、甚至小腿抽 筋,并非霍乱弧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霍乱”。
香薷、白扁豆、厚朴。 香薷500g,白扁豆250g,厚朴250g。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 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
香薷散功用主治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 苔白腻,脉浮。
香薷散方义
本证多由暑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治疗以祛暑解表,化 湿和中为主。外感寒邪,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 脉浮等表症。饮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胸闷泛恶、 四肢倦怠,甚或腹痛吐泻。
新加香薷茶临床应用
1、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 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 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汤)
2、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 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次。(《圣济总录》香薷汤) 3、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 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香薷散重要文献摘要
①《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脏腑泠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生冷 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 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肠胃虚弱,因饮食 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 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 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 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 李时珍称其“犹冬月之麻黄”,为君药;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 满,燥湿行滞,为臣药;更用甘平之扁豆以消暑和中,兼能化湿, 为佐使药。
香薷散运用
本方用于阴暑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热,无汗,腹 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香薷散加减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