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等级理论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

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

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

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

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

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第三章景观结构1.斑块(概念,起源)(1)概念: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2)起源: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集地斑块)2.残存斑块和干扰斑块之间的相似之处①二者都起源于自然或人为干扰。

②二者都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③种群大小、迁入和灭绝的速度都在干扰发生之初变化较大,随后进入平稳的演替阶段。

④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两者都将消失。

3.大斑块的生态学意义,小斑块的生态学意义(1)大斑块: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

(2)小斑块: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灭绝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

4.斑块形状(内缘比概念)(1)斑块形状:圆形和扁长斑块;环状斑块;半岛状(2)内缘比概念:指斑块内部和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较大的圆形或正方形斑块属于等径斑块,内缘比较高,而相同面积的矩形斑块内缘比则较低,甚至有等于零的情况。

)5.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①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的动植物的扩散和觅食有很大影响;②较宽阔的公路在局部上可视为长形斑块,它对垂直于公路方向迁移的动物来说往往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对平行于公路方向的影响不大;③形状不同,生态效应不同;④内缘比大的斑块有利于能量、生物养合;而内缘比小的斑块易于促进斑块内部6.廊道(概念、起源、连接度)(1)概念: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2)起源:环境资源廊道:由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线性分布形成干扰廊道:由带状干扰所致残存廊道:是周围基质受到干扰后的结果种植廊道:由于人类种植形成再生廊道:受干扰区内的再生带状植被(3)连接度:指廊道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续的量度,可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7.基质(概念、判定标准、孔隙度概念及生态学意义)(1)概念: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2)判定标准:相对面积上的优势;空间上的连接度;对景观总体动态的控制程度(3)孔隙度概念: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内斑块密度的量度。

(4)孔隙度的生态学意义:①一般地说,孔隙度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对能流、物流和物种流有重要影响。

②景观的孔隙度与动物觅食密切相关。

(多孔,跳跃)。

8.景观的空间格局主要格局:镶嵌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散斑格局、散点格局、点阵格局、网状格局9.景观对比度概念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10网络概念包括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廊道网络,以及由同质和(或)异质性景观斑块通过廊道的空间联系形成的斑块网络。

通常是指廊道网络11 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板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12 生态交错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环境或区域相接触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边缘效应作用的交叉地带或两类生态系统的过渡带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1.干扰(1)概念: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自然现象。

(2)性质:①干扰具有多重性,对生态系统影响表现为多方面②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④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再调节⑤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3)生态学意义:①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性,而中高强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

如山林的不同程度的火灾。

②干扰与景观破碎化: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如经常发生的林火、砍伐;大规模的干扰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进一步的破碎化。

往往不是人们期望发生的。

③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景观稳定性是相矛盾的。

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只有在干扰的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在较小的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④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

(4)与景观异质性、破碎化、景观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2.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1)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

(2)景观连通性:描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3)两者关系: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较差的景观,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

3.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1)景观中物种的运动方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2)动物的主动运动方式:巢域、疏散、迁徙4.狭管效应狭窄地带的存在对流动较为重要,可以加大或降低物体运动的速度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1.景观稳定性概念一般来说,稳定性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2.用来描述景观变化的三个参数①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②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和小范围);③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4.抵抗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2)产生原因:①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②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有其他途径代替;③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5.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产生原因、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1)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是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维持原状的能力(2)产生原因:①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②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③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2)与抵抗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6.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①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7.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空间过程(1)空间模式:边缘式、廊道式、单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2)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8.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大气质量下降(光化学烟雾、酸雨)、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水资源短缺、非点源污染9.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1)自然驱动因子: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生命的定居、土壤的发育、自然干扰(2)人为驱动因子: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经体制及决策因素、文化因素(公众的意见、思想体系、法律、知识)第六章景观生态分类与规划1.根据人类影响强度的景观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2.景观生态规划(概念)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3.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地区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社会广泛参与原则、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4.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①共生原理;②多种利用原理;③循环再生原理;④局部控制,整体调节;⑤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第七章城市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规划1.城市生态系统概念指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热岛效应的概念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3.城市水污染的种类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4.城市化过程(概念及表现)(1)概念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2)表现:①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②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③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城市噪声问题;(6)城市电磁波污染;(7)人口密集,绿地奇缺。

6.城市景观特点①以人为主体;②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③城市具有较低的景观多样性④城市景观具有较高的破碎性⑤城市景观具有梯度性7.环境敏感区包括哪四个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天然灾害敏感区8.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2) 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3) 物种多样性原则(4) 群落稳定性原则(5) 经济性原则9.屋顶绿化植物选择原则与栽植方式(1)植物选择原则:耐旱、喜光、矮小、浅根、抗风灌木,球根花卉和草坪,藤本植物(2)植物栽植方式:覆土栽培、盆栽、池栽、立体种植(栅架、垂吊、绿篱、攀缘种植)10.气态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种?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碳的氧化物:11.生态公园生态公园注重乡土植物,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依靠自然植被的拓展建立多生境的植物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接近自然演替的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