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温州市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三等奖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便是响应这一号召而在实践上所作出的有力探索。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改革愈将朝着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因材施教的方向发展,教师就愈加必须不断的反思自身教学,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则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先有教育科研的良好管理,才会有教师研究的有序局面;只有教师不断的去探索研究,才会有教育教学的不断更新,培养的学生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生产力”来抓,具有主要的实际意义。
二、课题研究综述80年代以来,中小学校管理逐步受到重视,国内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纷纷将国外的目标管理理论、公平理论等运用到国内的管理实践中,以便形成符合国内实际的中小学管理模式[1] [2] [3][4][5]。
随着学校管理的发展,中小学教科研管理也得到一定发展。
张力等研究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问题[6];王少君等则对“校本培训中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研究”[7];李和则讨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管理盲点;王凭慧等研究者则从科研评估的角度进行探索[8],等等。
研究者试图通过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促进教科研工作的有序发展,试图将教育科研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等等。
但是,目前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仍旧没有改变脱离教学、形式主义等毛病,追根究底,是与“教育科研有管理,但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这一现状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仍然存在如下有待完善之处:(1)目前的研究往往就“中小学科研”这一独立的对象,就事论事,缺乏将有关管理理论运用到教科研管理实践、构建系统有效管理模式的尝试。
(2)目前的中小学科研管理者过于侧重“课题的开发与管理”,往往亲身“走进”到课题研究当中;但缺少“走出管理”的尝试,很少从第三者的客观角度,发掘现有管理的优劣。
(3)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还存在“两头管理”的现象,在开题与结题时很重视,但在研究过程中却缺乏管理,缺乏指导。
同时,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科研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认识:(1)认识片面化,将教育科研作为脱离教学以外的行为,认为教育科研是理论性的,要有写作水平的人才能从事。
(2)研究态度不正确,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注重过程、效果隐性的活动,但是,许多教师往往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为了写论文而研究,研究当中过于注重结果,仿佛有研究就一定有好的结果,若没有好的结果只好编造数据、凑成文章。
(3)教育科研的效果隐性和“迟效性”,使得许多教师不知如何测量自身的研究效果,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科研方法,从而不知道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实验。
尤其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还缺乏必要的有效途径。
(4)目前众多的研究往往是“总结型”的,是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缺少对经验的推广和重复验证;缺少实验研究的案例。
等等。
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要迅速地适应教育改革步伐,担当起学校发展“生产力”的职责,就必须马上变革自身,完善自身。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条件(1)自2000年,我校负责承担的省规划课题“科研兴校”系统工程开始启动,时至今日,已经逐步进入结题阶段。
经过二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研组建设系统有序的开展,教研组逐步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9]。
(2)近两年,学校不断完善教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温州七中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温州七中教科研基金管理办法》《温州七中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教科研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完成《温州七中教育科研制度汇编》。
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3)实践是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本课题由我校专门从事教科研管理的领导和教师负责操作,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机会。
(4)本课题的提出正直我校“科研兴校”课题研究将近结束,急需作出进一步、更为细致的研究之际,必将受到我校各个方面的重视和配合,必当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事情来抓。
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5)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修养,曾经从事过相关的工作,并获得一定成果。
(6)课题将得到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老师,及温州师范学院马志成副教授等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因此本课题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后盾。
(7)我校校园网已经建成,信息技术教学在我校迅速普及,这为我校结合科技的新发展、推行新的管理模式提供基础。
四、概念界定:管理是管理主体在能动地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制定决策、计划,然后通过组织、指导和控制等环节,把自己的思想、意志转化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思想、意志,从而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统一人们的认识、行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指的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学校教育和管理现象,总结与提炼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探求教育教学新方法的创造性活动。
中小学教科研管理是以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为对象的管理行为,包括人事管理、课题管理、激励机制管理,成果管理等系统内容。
四、理论基础:(一)、古典教育组织理论:效率为本模式古典组织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管理理论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形成于20世纪初,广泛地运用于西方各种管理实践中,其后时盛时衰,但一直是影响管理包括教育管理的最大的理论流派。
古典组织理论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和效率:以科学的方法、原则和制度为手段,以实现组织的效率为目标。
主要是由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古利克和厄威克的行政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所构成的。
泰罗着力研究的是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表述为:1、对每一项工作的每一项要素提出最佳的操作方法,以代替旧的经验的方法。
2、一旦工作经过科学地分析后,就需要科学地挑选人员,对其培训教育,并使其得到发展。
3、管理人员应与工人热诚地合作,以保证所有的工作按照已经建立的科学原则进行。
4、管理方和工人在工作和责任方面要平等地分工。
管理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担下来。
”法约尔(Fayol, Henri)的管理理论着重讨论的是管理原则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他认为“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10],同时提出了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如“统一指挥”、“权力与责任统一”等等。
韦伯(Weber,Max)的理论重在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组织要完成两种使命:一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二是适应外部环境。
前者是让组织成员适应组织的目标,是“内适应”;后者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是“外适应”。
只有这两种适应统一并都得到了完成,组织才可以生存和发展。
而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则是官僚体系。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的核心就是建立系统、理性的或科学的制度。
(二)、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人本模式人本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于文艺复兴,发展于启蒙运动,在现代社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同科学主义一道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但人本主义运用于管理学的历史则不长,这是因为管理学本身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922—1932年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梅奥(Mayo,E)和罗斯利斯伯格(Roethlisberger, R. J.)等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物理的工作条件是不是得到了改善不能导致产量的提高,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工人的社会条件。
实验证明,改善管理人员对工人的管理和监督,采用民主的、富有人情味的监督和泰罗制所采用的物质刺激、严格的控制等方式都是有效果的,但前者效果更佳。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梅奥[11]认为以效率为本的管理模式让人异化并丧失自我,同来自外部刺激和管理控制比较,个人更容易对来自所在集体的社会压力作出反应。
梅奥还认为个人对管理和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主要取决于组织和管理是不是满足了他的社会需要。
因此,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要。
梅奥的这一理论就是“人际关系理论”,但人际关系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社会需要,忽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且把完成工作任务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割裂开来,也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
巴克(Bakke,E.W)则把组织看作是一个“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试图运用组织来实现其目标,而组织则运用个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在改造组织,而组织也在改造个体;通过组织契约实现了个人的个体化过程和组织的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溶合。
[12]阿基里斯(Argyris,C.)的观点与巴克的看法比较接近,认为人的个性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正式组织往往阻碍人的成长。
所以,管理人员要帮助组织成员减少对组织工作的依赖性,扩大工作内容并实行民主参与管理。
马斯洛(Maslow,A.) [13]的“需要等级论”[14]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向高发展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为组织成员提供条件满足其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就自然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麦戈雷戈( McGregor,D.)在马斯洛的需要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15]。
麦戈雷戈认为古典组织理论观点是建立在X理论关于人的假设上,即认为人是经济动物,需要严格的管理。
虽然人际关系理论对这种看法有所改变,但对人的需要及其实现的方法方面论述的不够。
而Y理论更适合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强调人的主动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创造性方面。
赫兹伯格(Herzberg,F.)在马斯洛和麦戈雷戈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动机理论”,把防止人的不满意产生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引起人的满意的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
[16]保健因素与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之外;而激励因素主要是与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本身。
保健因素是不能缺少的,但真正能够产生激励作用的则是激励因素。
管理者就是要把这两种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引导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获得满足。
利克特(Likert,R.)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4种系统:第1种系统是专权领导模型,第2种系统是“温和的命令式”,第3种系统是“协商式”,第4种系统是“参与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