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学生姓名:李恩宇学号:03010016所在院系:商学院专业:应用经济学教师:王芳老师2011年12月16日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商学院应用经济学李恩宇 03010016摘要: 波普尔在扬弃方法论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传统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人文科学理解论等基础上建构了以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猜测) 反驳法和第三世界理论为前提, 以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和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 以境况分析法、客观理解法和渐进技术法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波普尔正是依凭其独特而新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推进了西方科学方法论、行为理论以及理解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 第三世界理论; 方法论个人主义; 境况分析法; 客观理解法; 波普尔一、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前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提;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运用与延伸的结果。
波普尔提出的第三世界或世界理论是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 也是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 证伪主义方法论与猜测反驳法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规律, 而由培根开创并加以系统描述的归纳的科学方法从17世纪到2 世纪几乎成为所有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归纳的科学方法是一种以收集特殊例子的观察现象为基础而建立普遍陈述的方法,它强调了观察与实验在普遍陈述或科学规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只有它才能提供可信知识。
波普尔否定了归纳的科学法论,提出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
他在5科学发现的逻辑6中认为, 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以过去, 而不能告诉人们以未来, 因而从这只天鹅是白的这一特殊的单称观察陈述不能使我们在逻辑上必然得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普遍陈述, 但是从这只天鹅是黑的这一特殊的单称观察陈述却能够使我们在逻辑上必然得出并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一陈述。
这一证伪过程在逻辑中是一个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过程, 可以写作: [ (Ty P) # ~ P] y ~ T, 读作: - 如果P可从T 推导出, 而且如果P是假的, 那么T也是假的因此, 在逻辑意义上普遍的经验陈述虽然不能证明, 但可以通过反驳它们的一系列尝试而得以检验, 科学规律虽然不能最终被证实, 但却可以被证伪。
这就是波普尔所谓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或科学知识进化论中将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某一程序, 并进一步将这一程序简化为P1y TTy EEy P2 图式, 即科学发展的四段式。
这一图式表明: 科学的发展就是由问题( P1)出发, 进而针对新问题提出尝试性或猜测性理论(TT) , 各种理论竞争和批判, 并接受经验检验( EE) , 筛选出逼真性更高的理论, 新理论又被证伪或反驳, 又出现新问题( P2), 这样一个无限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断地试探和除错的试错过程。
波普尔将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的科学方法称为试错法或猜测)反驳法。
2. 第三世界理论波普尔在客观知识波普尔思想自述与自我及其大脑中提出了第三世界理论。
他说,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 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 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界,即第三世界就是自在陈述的世界, 或思想内容的世界, 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
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为自主性两大特点。
首先, 第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
因为第三世界的客体是某种客观的逻辑内容、某种客观的含意或某些理论的内容等, 它们可以为我们批判与论证, 因而第三世界除了包括陈述或理论之外, 还包括问题和论证, 尤其是批判的论证。
其次,第三世界是人为自主的。
第三世界 (包括人类语言) 是人类的产物, 而且它的大部分东西(包括语言) 都是人类活动无计划的产物。
第三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而它们一旦被人类创造出来, 就具有其自己固有的或自主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产生了出乎他们初衷和他们无法预见到的结果。
很明显, 波普尔试图从制造或再创造对象本身的意义上来理解第三世界的对象, 他将第三世界的对象理解为一个兼具批判性与创造性的过程。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就体现在理解第三世界对象的过程中。
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强调科学研究是一个猜测与反驳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反驳或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可能性基于矛盾的可能性, 矛盾的可能性则基于存在一系列不能都为真或都为假的陈述。
在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中如果没有陈述, 也就没有矛盾, 但在波普尔界定的第三世界中却存在这样的陈述, 或者说第三世界本身就是由这样一些陈述所构成的。
因为第三世界本身就具有非物质性与客观性的矛盾, 这正是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因此, 第三世界理论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关键与基础。
二、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约定主义、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以及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1. 方法论约定主义波普尔认为, 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公开拒斥形而上学问题, 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暗中持有某种科学方法论的, 因为他们将方法论本身作为一种经验科学, 研究科学家的实际行为或科学的实际程序。
波普尔称这种观点为方法论自然主义或科学的归纳理论。
他不同意这种方法论自然主义, 而主张方法论约定主义。
他的方法论约定主义源于他的划界标准, 最终源于他的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 因而这种方法论约定主义实际上是证伪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化。
波普尔的方法论约定主义认为, 科学方法论的规则是约定的, 因而它们不同于纯逻辑的规则, 是经验科学的游戏规则, 与弈棋的规则十分相像。
而对弈棋规则的研究结果可以称做弈棋的逻辑。
同样,对科学游戏(科学发现)的规则的研究结果, 可以称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由于科学方法论的规则是一种相当明显的约定, 因而科学方法论并不是什么深奥的真理。
然而科学方法论在许多情况下, 可以帮助我们弄清逻辑境况,甚至解决某些迄今已证明不好对付的广泛的问题。
2. 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方法的统一性问题实质上是有关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波普尔根据人们对物理学方法可应用性的观点, 将科学方法的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分为两大对立的学说, 即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
如果反对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 则这种观点就是反自然主义; 反之, 如果赞成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 则这种观点就是泛自然主义。
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
波普尔主要抓住了历史决定论的反自然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 如整体主义、实验条件的可变性以及概括的局限等来展开对它的批判。
波普尔对于历史决定论的泛自然主义的批判主要是在区别规律和趋势、预言和预测的过程中展开的。
波普尔在批判历史决定论的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理论。
在波普尔看来, 科学方法的统一性的理论指的是理论的或概括性的科学(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采用同样的方法, 即演绎的因果解释、预测以及检验。
3. 方法论个人主义在继承马克思的反心理主义立场以及积极扬弃穆勒等人的方法论心理主义的基础上, 波普尔创建了不同于传统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独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来反对和颠覆方法论本质主义, 并将它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认为, 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多半是抽象的对象, 是理论的结构。
这些理论结构被用解释我们经验的这些对象, 因而它们是建立某些模式的结果, 尤其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目的是解释某些经验。
这是从假说出发通过回归或演绎来进行解释的方法。
波普尔认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模式这一事实, 不仅说明了方法论本质主义,而且推翻了方法论本质主义。
他说:模式经常如此被采用这一事实, 说明了(并且推翻了)方法论本质主义学说。
依据每个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期望、关系等情况来建立和分析社会学模式这个设定可以称为- 方法论个人主义。
因此,波普尔所谓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就是依据每个人以及他们的态度、期望、关系等情况来建立和分析社会学模式的设定。
波普尔认为这种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设定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体现为零点法。
他说: 事实上,有充分的理由认为, 社会科学不但不如物理学那么复杂, 而且具体的社会情况一般说也不如具体的自然情况那么复杂, 因为, 社会情况多半(若不是全部的话) 有着理性的因素, , 这使我们能够把人们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建立一些比较简单的模式, 并把这些模式作为近似值来使用。
这样,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方法上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不是程度问题(如进行实验的特殊困难与应用数量方法的困难), 而是性质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可以采取所谓的逻辑构成法或理性构成法或零点法,这是一个建立模式的方法, 与其他建立模式的方法不同在于, 它所建立的模式是一种理想型的理性模式, 即零点理性模式。
三、波普尔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境况分析法与客观理解法两大基本方法以及渐进技术法等。
1. 境况分析法波普尔的境况分析法直接源于经济学的零点法或零方法, 是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运用与推广的结果, 其实质就是运用证伪主义原则对人的行为与科学理论作客观的理解。
零点法就是所谓的逻辑构成法或理性构成法,即建构模型或模式的方法。
具体而言, 首先它以一切有关的个人都完全合乎理性(或都拥有完备的知识) 作为基本假定; 其次, 它从这一基本假定出发建构一个模型行为; 最后, 它以这一模型行为作为零坐标, 用人们的实际行为与这一模型行为相比较, 来估计实际行为与模型行为所具有的偏离。
而境况分析法就是建构社会境况(尤其是制度境况) 模型。
社会境况模型就是所谓的境况逻辑, 境况分析就是以境况逻辑为零坐标来解释与分析人们的实际行为。
境况分析法实质上就是证伪主义原则或猜测反驳法的具体运用。
运用境况分析法来说明人的行为, 就是把一个人的行为解释为一次解决问题的尝试。
因而境况分析就是一种说明人的行为的理论。
这种理论将主要包括对问题及其背景所作的推测性重建, 即境况的重建。
因而这种理论很可能是可检验的, 因而很可能是科学的理论在波普尔看来, 境况分析的一个任务就是把行为者看到的境况和境况本身(两者当然都是推测性的) 区分开来。
在许多情况下, 我们可以客观地( 虽然是推测地) 重建境况本身和行为者所感觉、所理解的那个大不相同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