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起源、发展、蔓延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读完《城市发展史》,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我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发展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而在城市的发展又受到王权、商业、文化等三方面影响。
下面我就从城市的起源、发展、蔓延这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
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古代城市一般开始于一些神圣地点,散居的人群会定期回到这些地点进行祭祀仪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而当人们逐渐产生出更高级的合作能力时,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趋频繁,城市便不再只为聚会而存在着,开始变化,顺着人类的目的。
于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不再受着区域的阻碍,随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并且相互融合,突破乡村的封闭与自给自足。
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而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二、城市------发展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
一面是王权的意志,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文化和商业,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我们知道,城市的兴起是在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内将此前处于自发分散和无组织状态的许多社会功能聚拢,形成一个复合体。
如果没有统一的号令,这样聚拢的顺利实现是很难想象的。
在王权制度形成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对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进行防御或攻击,有必要建立一个力量据点。
在这种动机下,统治者以强制的手段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社会因子、社会权力动员起来并束集在由城墙封围而成的“城市”这么一个大容器中,形成以政治、军事或宗教为核心元素的城堡,控制着辖区之内的社会组织并对其活动发出统一的号令,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发展时典型的社会运动现象,是城市形成的直接促动因素。
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价值,在对剩余价值的争夺中阶级分化,造就了王权,城市在“王权”这只手的直接操作下才得以成型。
它的介入触发了远古村落的细胞分裂,生成城市这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并且象基因一样主导着城市机体的生长过程及功能和形态特征,构成城市的第一个起步台阶。
▶商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作为统治的工具出现的,但如果它的作用不曾突破此囿,它也就不成其为今日意义上的城市。
早先贵族统治者往往对商人采取敌视和压制的态度,因为商人大都是来自另一个阶级的人,通过商业掌握了雄厚的财富,从而形成可能颠覆其统治的潜在势力。
在中外城市历史上都有过排斥商业的情形。
甚至连一些商业城邦的宪法对待商业也视同无物,按照规定,市民不得经商,如要经商,必须象陌路人那样移居到另一个城市去。
只有象爱基那等少数几个城市才准许市民从事商业活动。
即使在不太有利的环境下,商业还是顽强地植根于城市中,并一天天地长大起来了。
在当时动荡不安和充满战争的世界中,城市同修道院每周一次定期的市场交易是城市最大的经济利益,商人因为获得庇护而在此永久地居住下来,并发展成一个新生物,成为中世纪城市生活的独特成分。
▶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所要表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系统与政治经济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城市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又强化和巩固着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情感模式。
如果对文化这个概念做广义的理解,那么,城市本身便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是人类创造了城市,然后城市便创造着人。
应该说,城市与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创造的关系中,正是人们创造了城市,而城市也传承这人类的文明。
战争曾经造成了一部分文化得以流传,一部分文化却永远毁灭。
但是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即使毁灭也可以重建,这种蕴含在城市内部的文明和精神是战争摧毁不了的,战争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延续文化。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
比如,中国近年很多城市也正在探讨把政治集会广场改造成市民生活中心广场的途径,并在城区开辟了很多绿地和小广场,为城市空间改造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总之,在城市物质形态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城市------蔓延
城市发展了几千年,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发展模式。
然而近现代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和城市规划结构的巨大变革,导致出现城市化的进程,即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化。
而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芒福德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
“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
”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进步固然是好的,但是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无序蔓延的情况,城市的蔓延在促进城市间联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
显而易见的弊端是低层低密度住宅沿公路向城区之外蔓延,大量森林、农田、空地被占用,既浪费了土地,又危害了环境;人们距市中心区越来越远,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私家汽车的
依赖性越来越强,在无端消耗时间的同时,也使能源消耗呈大幅增长的趋势;个人住宅和新居住区过于分散,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以配套,居民彼此隔离,生活很不方便。
在城市群、城市带加速形成,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当利益激烈冲突、关系紧张时,规划往往难以实施,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类的主观思想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
读完《城市发展史》,我受益颇多,这本书不仅详尽叙述了城市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态的不同渊源和宗教、经济、社会、政治等致因;同时还引人入胜地回溯了城市和人类文明寂静的过去和动荡多事的当今;同时又满怀信心地预言了城市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景。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学生,对待城市的发展与蔓延,我们应该注意的更多——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以及如何用规划的手段控制城市的蔓延趋势。
《城市发展史》中提及了“无形的城市”,提及了“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互惠关系”,以此为基点,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规划知识让城市变的更加美好。
马亚宾
20090621040
城规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