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直接投资理论
通过哪种交易途径取决于两种交易途径的成本。
• 内部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
资源成本: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将使市场分割为若干 独立的小市场,即内部市场,这些内部市场并不能实现资 源的最佳配置存在资源的浪费;
管理控制成本。这些成本的存在使得一个企业不能无 限的扩大,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会存在一个最优的规模。 突破这个规模就会引起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幅上升。这个规 模就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2)内部化优势
即指企业将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在内部使用而 带来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为避开外部 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通过境外直接投资 方式,把所有权优势经过内部市场转移给 国外子公司,从而取得更多收益;
市场不完全竞争导致了国际经营的风险和成本的增 加,同时也使得某些企业具有了垄断优势,从而 使企业走上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
企业的垄断优势表现:
技术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 金实力、全面和灵通的信息、规模经济优 势、广泛的销售网络。
3.理论的深化发展
(1) 约翰逊(H.G.Johnson,1970)所 强调的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是知识资 产。
该理论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境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作 用,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标准化技术,来 拓展国外市场。
小岛清的理论比较符合日本20世纪60、70愿望。
2.理论评价
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在亚洲出现的以 日本—“四小”—东盟—中国—越南等为 顺序的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 模式”和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但却难以解 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 的投资。并且按照这些理论,发展中国家 只能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永远追赶 不上发达国家。
知识:技术、专有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 销售技能等无形资产。
知识资产的特性:生产成本高,但使用的 边际成本降低很快。随着产量的增加,边 际成本很低,从而取得较高利润。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其对知识 资产的控制。
(2)凯夫斯(R·E·Caves,1971)强调了能 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是跨国公司所具 有的垄断优势来源。
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 究》——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海默的导 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修正、完善。
海默的基本出发点:根据企业垄断能带来垄 断利润、减少竞争的特点,由于市场的不 完全使得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能形成 垄断地位,从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一、垄断优势理论(微观分析)
2.基本内容: •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特
定优势”。企业的特定优势在于市场的不 完全竞争。
市场不完全表现:
产品市场不完全(商品的特性、商标、特殊技 能、价格控制权等)、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与 知识市场)不完全(特别是信息不对称造成); 规模经济(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阻止其他竞争 企业进入;政府干预市场;关税(发达国家的战 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支持某些特殊产业,发展 中国家保护幼稚但关系到国家经济基础的产业。
出
率
J K
D
A*
O*
G
C
国际资本流动的要素禀赋理论:完全 竞争市场结构;资本的丰裕与否以及利率 差异,导致资本由丰富的国家流向资本稀 却的国家。
这一结果不符和当时国际直接投资的现实。
二战后,资本丰富的国家(发达国家)向国 外投资,主要是向资本丰富的国家投资。
一、垄断优势理论(微观分析)
1.提出背景: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论文:《一
• 外部交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交易市场 的发育程度和被交易的中间品的性质。
• 如果外部市场不完全会造成市场交易障碍。 市场不完全造成通过市场交易失效,导致 企业在让渡自己的中间产品时无法保障自 身的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 资源来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 作为中间品的知识产品尤其面临存在交易 障碍的外部市场。
• 知识产品主要指的是:专利、专用技术、商标、商业信誉、 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及其市场结构存在以下 特点:
• ①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通过一次性的外部市 场转让知识产品,不能全部获得研发的投入费用;
• ②知识产品可以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如果跨国公司将 其拥有的知识产品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其结果是扶持了竞 争对手,削弱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而跨国公司将知识 产品在内部转让,可以有效控制这些优势不被别人利用, 长期保持对知识产品的垄断优势,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
• (1)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 (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开始分散化。除制造业 外,资源开发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等成为直 接投资越来越重要的投资领域,发展也非常迅速。
• (3)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呈现多样化趋势。
• (4)国际直接投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2.理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第一,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跨国公司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拥 有的优势,这是垄断优势理论的方向。
(1)垄断优势理论的方向 (2)产品周期理论的方向 (3)内部化理论的方向 (4)区位选择理论
3.主要内容
• 邓宁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 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 势(OIL (Ownership- InternalizationLocation)范式)才能从事境外直接投资:
• (1)所有权优势:即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 够获得的别国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特 定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 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等;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宏 观分析、贸易和投资互补)
小岛清(Kiyoshi Kojima)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又 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由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在1977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论》提出
1.主要内容 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
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正 好也是投资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巴克利和卡森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内部贸 易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建立了内部化理论。
2.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随着产品形成的分工越来越多,企业要进行诸多 中间环节的生产,进行中间品交易。而且,中间 品可能是知识产品。
• 中间品交易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外部市场购买;
二是内部化自己生产(企业内部化跨越国界------跨国公司)
2.理论评价 维农的理论与新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联
系: 维农的理论也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成果。 理论也有不少缺陷:
3.理论发展 (1) 维农(Vernon,1974)本身的修正: (2) 坦(Z·A·Tan,2002)理论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宏 观分析、贸易和投资互补)
赤松要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Wild Geese Flying Pattern)理论。
1.基本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
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在开发母 国或投资公司所在国生产并推向母国市场。
产品成熟阶段(第二阶段):厂商的生产扩大, 追求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厂商谋求对外出口。
直接投资阶段: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形成直接 投资的决定因素 。
海外生产阶段: 东道国作为生产基地
按照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维农认为,应首先 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 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 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 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 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 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 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 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 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 般为发展中国家。
• ③知识产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来确定,存在信息不对称, 造成市场的价格失灵;
• ④知识产品的外部市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由于知 识产品的特点,它具有外溢效应,所以在外部市场上进行 转让可能造成产品外溢,造就模仿者。
知识产品的内部转让途径:
知识产品的内部转让是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来 实现的。内部转移价格是指母公司与子公 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时 所使用的价格,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有形 产品的转移价格,比如公司内部相互提供 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价格,二是 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比如技术使用费、 贷款利息、商标使用费、佣金、管理费能。
第二,贸易和投资关系的研究,这是产品周期理论的方向。 第三,基于厂商理论,强调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对跨国公司国
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这是内部化理论的方向。 第四,区位选择理论。即根据生产区位理论研究跨国公司为
什么在某国进行直接投资而非在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邓宁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的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产品的差异化来自于产品形态和功能上的差 异,如优良的质量、优美的包装、新颖的 外形、特殊的功能、品牌优势等。
跨国公司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研发 资金等能生产出这种差异产品。
(3)尼克博克 (F·T·Knickerbocker,1973) 寡占反映论(寡头市场结构)
3.理论评价 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解释力。
通讯联络成本。
成为跨国公司的风险成本:如东道国政府的干预、歧 视性政策,对外资股权份额的限制,实行国有化以及文化 的差异和不熟悉等。
• 外部交易成本的主要构成:外部交易成本 是指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包括 确定价格的成本,确定契约双方责权利的 成本,交易和支付风险的成本,缴付税款 等。
• 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的实现条件是内部交 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
• 教学内容: • 0、补充:要素禀赋理论的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 一、垄断优势理论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三、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论 • 四、内部化理论 •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六、理查德森直接投资综合动因模型 • 七、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理论 • 八、货币差异理论 • 九、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十、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 十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十二、FDI与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