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综上所述,相互需求理论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两国进行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时,这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 比例介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对对方商品的 相互需求强度。 只有两国的相互需求相等,国际交换比例才能保持稳定 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述 相互需求理论在比较成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两种商 品的国际交换比例确定问题,阐述了贸易双方的利益分割 问题 相互需求理论从供求均衡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1) 1 2 2 模型
2)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受到限制 3)资源充分利用 4)交换比例为1比1 5)进出口平衡 6)产品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两国生产两种产品各自投入劳动天数
英国 法国
小麦(天/单位) 200 100
布(天/单位) 100 200
国际贸易前,英国和法国各投入300天生产1单位的小 麦和1单位的布 英国在生产布匹上有绝对优势,法国在生产小麦上有 绝对优势
1947年
出口 进口替代
1951年
出口 进口替代
资本(美元) 2 550 780 3 091 390 2 256 800 2 303 400
劳动(人年)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资本劳动比率 13 991 18 184 12 977 13 726
由表可以看出:1947年进口替代品的商品资本劳动比率 与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相比是18 184/13 991=1.30 1951年两者的比率为1.06。这表明:美国出口商品更具有 劳动密集型特征,进口替代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 由此,里昂惕夫得出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 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 生产专业化基础上。(《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美国资本 地位的再审查》 里昂惕夫 1953) 里昂惕夫的发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将其称为 “里昂惕夫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大大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 发展。
对绝对成本理论的评价 首次从生产领域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揭示了国际贸易是一个双赢的博弈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比例问题 无法解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国际贸易问题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1、产生背景:《谷物法》争论 2、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假设前提同绝对成本理论
两国生产两种产品各自投入劳动天数
第二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1、资源禀赋理论的出发点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 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 不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1)222 模型
2)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 3)两种产品密集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 4)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受到限制 5)完全竞争的市场和自由贸易 6)资源充分利用 7)生产函数是线性的
两国各自生产优势产品的产量
英国 法国
小麦(单位)
0 300/100=3
布(单位)
300/100=3 0
假设在国际贸易中,小麦和布交换比例为1比1 交换的结果
英国 法国
国际贸易交换的结果
小麦(单位) 布(单位)
1
3-1=2
3-1=2
1
国际贸易前和国际贸易后比较,两国的产品总量得到 了提高 结论:世界各国可以通过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 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增进国民福利
纺织品(1:10)
日本 澳大利亚
21只肥羊 7只肥羊
14只肥羊 21只肥羊
两国分工:日本生产纺织品,澳大利亚生产小麦
3、对H— O理论的评述 H— O理论进一步揭示了李嘉图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 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研究深入到了分配领域 4、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国际贸易会使生产 要素的价格趋于相等。
第一节: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绝对成本理论的产生 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自由贸易政策的追求 2、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分工的好处 提高劳动者熟练程度 减少工序转换时间 刺激各种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亚当斯密将社会分工理论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假设前提
两国两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的产出
毛呢(码) 酒(千克)
英国 15 10
葡萄牙 10 20
分工前:英国国内毛呢和酒的交换比例为15/10 葡萄牙国内毛呢和酒的交换比例为10/20
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 有比较优势,英国应专业化生产毛呢,葡萄牙应专业化生 产酒 国际贸易中交换比例的确定 交换比例的上限:15/10,此时,国际贸易利益归葡萄牙 所得,英国会退出国际贸易; 交换比例的下限:10/20,此时,国际贸易利益归英国所 得,葡萄牙会退出国际贸易。 实际交换比例应位于这两个端点之间
日本澳大利亚的土地和劳动的价格
土地
劳动
日本 澳大利亚
4只肥羊 1只肥羊
1只肥羊 2只肥羊
假设两国生产小麦和纺织品的要素投入比例相同, 小麦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其要素投入比例为
5比1;纺织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要素的
投入比例为1比10。
日本和澳大利亚每单位小麦和纺织品的生产成本
小麦(5:1)
小麦(天/单位) 布(天/单位)
英国
100
120
法国
90
80
分析:英国生产小麦和布匹都处于劣势,法国生产小 麦和布匹都处于优势。 法国的优势中,生产布匹的优势更大 英国的劣势中,生产小麦的劣势更小 决策原则: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法国生产布匹,英国生产小麦
两国各自生产优势产品的产量
英国 法国
小麦(单位)
220/100=2.2 0
布(单位)
0 170/80=2.125
英国 法国
国际贸易交换的结果
小麦(单位)
2.2-1

布(单位)
1
2.125-1
3、对相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发展了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没有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例问题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异。一国可以专业 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福利。 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确定其国际交换比例的范围,均 衡的国际交换比例由国际需求方程决定。
10 / 20
20 / 20
30 / 20
穆勒认为:具体的商品交换比例取决于两国对对方商品的 需求强度。英国对葡萄牙的酒的需求越强烈,交换比例越 接近于15/10,反之,就接近于10/20。 均衡的国际交换比例确定:国际需求方程 国际需求方程指的是两国处于贸易收支平衡状态时的交换 比例和交换数量。 假设英国对葡萄牙生产的酒的需求量为1700,葡萄牙对 英国的毛呢的需求量为1000,要使两国处于进出口贸易 收支平衡状态,则毛呢和酒的国际交换比例应当为10/17
出口
中国
进口

劳力丰富,资本稀缺
动 密
工资低,纺
利息高,汽

织品价格低
车价格高


品 两国间商品、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工资高,纺
利息低,汽

织品价格高
车价格低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品 ( 汽 车 )
美国
进口
劳力稀缺,资本丰富
出口
二、里昂惕夫悖论的产生 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
美国进出口商品中的要素含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