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把这些观念转化为现实教学,运用到作文课堂实践中去。

教师要积极通过具体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写、会写、写好,让他们的写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考
一、用“积累”使学生有内容可写
在分析了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以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文题一般都很宽泛,学生只要认真审题就不会走题。

但想要写得精彩却不容易。

这个“不容易”表现在学生的文章中有很多内容是千篇一律,有很多内容是无病呻吟,更有很多内容不是他们自己内心的话。

所以,这里的“让学生有内容可写”的“内容”应该是有新意、有内涵的内容。

要使学生所写的内容有新意、有内涵,就需要他们的脑子里有无穷的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米”从何而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评价时“不仅要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途径和方法”。

由此,我觉得教师虽然不能参与到学生主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但是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评价作文”来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

当然,仅仅靠我们给学生材料让他们积累肯定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材料。

二、通过写作前辅导,让学生把内容写出来
当学生看到作文题时,首先做的是审题。

写记叙文需要寻找有关写人写事的材料;写议论文需要寻找有关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材料;写说明文呢?就需要寻找有关说明对象的材料。

这时候,学生其实已经把材料准备好了,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启发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写出来。

我往常的做法,一般是在出示文题之后重复一下通常要注意的要领,如:详略得当,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接下来就让学生动笔写作。

现在想来,其实在这时候,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任何头绪,如果教师愿意先谈谈自己会怎样构思这样的文章,或者干脆在上课前写篇“下水”作文,展示给学生看一看、分析一下的话,应该会有很好的后续效果。

另外,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前指导的时间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紧张的,但我认为我们要舍得花这个时间,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的指导效率。

三、通过写作后指导,让学生把内容写好
所谓的写作后指导,主要就是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和批改以后的讲评。

我们常常听到有老师说“上作文课很累”,我想这个“累”更多来自于对学生作文批改的累。

十天左右的时间里要阅读两个班百来篇作文,要在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甚至立意主题等方面进行细
致的修改,还要在后面附上评语,确实很不轻松。

那么再来看看我们修改过的作文呢?“立意深度不够”“文章层次分明”……,似乎千篇一律。

而学生对这样的评语更是见怪不怪,毫不重视。

于是,我们的“煞费苦心”就完全化为“白费力气”。

因此,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找自习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面批呢?我们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可以立刻知道他们写文章时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有问题,我们又可以及时地纠正他们。

同时,相对于写评语来说,我们可以在同样长的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当然,由于时间和一些实际情况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篇文章都进行面批,所以“写评语”仍然是作文批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作文批改完后,就要进行讲评,这正是我们必须要做但也最容易流于形式的环节。

我们常常会做的是先找几篇范文,然后让作者读一读,再请其他同学评一评。

然而,会写的学生不一定会读,朗读没有充沛的感情,评的学生也只是凭记忆勉为其难地说上几句。

这样的“读”和“评”很难起到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批改还是讲评都要突出重点,这个重点主要因我们的训练目标而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