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定
一、为加强我院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和《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我院的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定,望大家遵照执行:
(一)、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四)、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二、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及给药方法: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选择,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
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物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给药地点:手术室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为静脉输注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注【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2】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3】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4】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
类+甲硝唑。

【5】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