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ol.26 No.22009年4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Apr. 2009[基金项目]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目(SXSK07-ND)。
[收稿日期]2009-02-10[作者简介]辛 菊(1958-),女,山西稷山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汇学;关 磊(1978-),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辛 菊,关 磊(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 要: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
散落在各地方言中的谚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价值观,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从辞律、辞格以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方言谚语具有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运用丰富的修辞格式、同一个谚语中多种修辞方法并存等修辞特色。
关键词:山西方言;谚语;修辞特色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9)02-0015-07谚语在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中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
散落在各地方言中的谚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价值观,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山西方言谚语更能显示出方言谚语独特的语用价值。
方言谚语数量浩瀚如烟海,几乎达到妇孺皆知、无人不用的程度。
其语用价值得益于它所使用的丰富的修辞格律和修辞格式。
下面主要从辞律、辞格以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一、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谚语作为一种民间语言形式,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必定会经过反复的加工、再加工。
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锤炼后,更显示出其吟诵顺口、描写生动、易于记忆的特点。
(一)讲究声音的和谐,具有韵律美感在声音方面,山西方言谚语多采用押韵、儿化、双声、叠韵、谐音、叠音、平仄等形式。
其中尤以押韵的运用最为常见。
1.押韵凡歌谣都押韵,由于谚语常采用的是歌谣体,音韵流畅,而用了韵便更能好读、好记、好传。
如:葱辣舌头蒜辣心,小芥辣断鼻梁筋。
(襄垣)这则谚语中用的 心 字和 筋 字韵腹和韵尾都相同是(in)押人辰韵,使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顺口,易于记忆。
正是由于押韵本身在修辞上的特殊作用,使得山西方言谚语中押韵的现象十分常见。
如:(1)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
(陵川)(2)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文水)(3)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十来八晌小糜黍。
(高山黍:成熟期长的黍子。
小糜黍:成熟期较短的黍子,约一百天成熟)(怀仁)(4)秋天划破地皮,胜过春天犁十犁。
(襄垣)(5)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襄垣)(6)人心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
(襄垣)(7)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襄垣)(8)天热不忘很拿衣裳,肚饱不忘很干粮。
(襄垣)入声韵尾在山西的许多地方都存在,这一特点在山西方言的谚语中也有体现。
所以在有入声韵尾的地区,方言谚语有时押喉塞音韵尾。
如:15(1)秋分糜糜割不得,寒露谷儿且不得。
(糜糜:黍子。
且不得:等不到)(平遥)(2)泥匠的火火常塌的,裁缝的扣门儿常豁的。
(火火:灶)(平遥)山西方言存在着大量的特色词语和语气词,其中一些也被运用到谚语中押韵。
如:(1)人和人是共心哩,萝卜白菜是论斤哩。
(忻州)(2)没有金钢钻儿,就不要揽瓷器罐儿。
(新绛)(3)养儿生气哩,栽树胁地(胁地:吸取地里的养分)哩。
(山阴)(4)龙走呢,蛇窜呢,各有各的盘算呢。
(大同)2.儿化在山西方言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儿化的现象。
儿化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风趣、亲切、通俗。
例如:(1)小伢儿小孩儿勤,爱死人;小伢儿懒,拿棍撵。
(永济)(2)春风不在家儿,入伏不在地儿。
(忻州)(3)鸡儿上架早,明儿天气好。
(天镇)(4)刨一个坡儿,吃一个窝窝;刨一个钵钵,吃一顿疙瘩。
(和顺)(5)猫儿不急不上树,兔儿不急不咬人。
(阳曲)(6)山药开花儿结圪蛋,玉茭子开花儿长毛毛。
(忻州)3.叠字叠字也叫重言,它是汉语言文字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汉语音节的特点,使字音复叠所具有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提高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让复杂的情感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使语言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臻整齐和谐。
它不避重复,反而利用重复,加重形象的描摹,来提高表达效果。
叠字可以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山西方言谚语中使用叠字的现象比较多见。
在谚语中运用叠字修辞,不仅可以生动表现生产或劳动场景,还常常可以增添亲昵的感情色彩并加重语气。
如西戎的小说 纠纷 中有这样一条用例: 咱们是光看见手心心,看不见手梢梢,光看见自己,看不见别人,照这样,怎样往社会主义走呢? 这里 手心心 手梢梢 是 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
方言中的叠字使人读起来更加顺口,给人一种更亲切、生动的感觉。
以下的谚语在各地中也很常见:(1)勾勾云,道道云,今人不下是早生。
(太谷)(2)春寒日日消,冬暖时时冻。
(忻州)(3)人人要脸,树树有皮。
(洪洞)(4)锄糜糜浮皮皮(指不要深锄)。
(忻州)(5)三翻六坐九爬沙,十个月上叫喳喳。
(忻州)(6)麦种泥窝窝,黍谷种的黄墒墒。
(吉县)(7)外甥哭妗妗,想起来一阵阵。
(陵川)(8)不在乎院子不在乎坟,只要生下勤勤的人。
(汾西)(9)玉米黄生生,擦圪斗硬铮铮,吃到肚里饱腾腾。
(沁县)(10)金窝窝,银窝窝,丢不下自己的穷窝窝。
(临汾)(二)选词炼句,语义精当因为谚语形成的历史悠久并且广泛流传,所以谚语一般都具有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特点。
从山西方言中的谚语来看,词语的锤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反义词的运用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
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也更加富于感染力。
如:赵树理的小说 三里湾 中 能不够 的一句话: 玉生更是个 家懒外头勤 ,每天实验这个、发明那个,又当个民兵班长,每逢收夏、收秋、过年、过节就在外面住宿,根本不是个管家的人。
这里 懒 和 勤 、 家里 和 外头 各组成一组反义词,在一句谚语中同时出现,形成强烈的对比,说理更加透彻。
这种修辞方法在山西方言谚语中被大量使用。
如:(1)人要勤,猪要懒。
(忻州)(2)过光景要仔细,为朋友要丰厚。
(汾西)(3)和气客自来,冷语客不买。
(忻州)(4)不讨便宜不吃亏,不走弯路不绕远。
(襄垣)(5)劣汉争食,好汉争气。
(原平)(6)赤脚哩撵兔,穿鞋哩吃肉。
(和顺)方言特色词的运用出于描绘地方性事物和赋予方言谚语本身独16特性的需要,山西方言谚语大量采用了具有浓郁山西民间风格的词语。
这些方言词有很多是普通话里所没有的,在方言谚语中这种词的使用使得阅读的趣味性和表意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强的反映。
西戎的小说 喜事 中海娃爹说: 看从前,花上银子孩子们还不满意,今天打架,明天动武,根本是砂面捏窝窝,就团不到一达嘛! 窝头必须先用面捏成形才能放到笼屉里去蒸,作者用方言词 团 字来表示砂面不能捏成一个整体,来批评从前包办婚姻的害处。
窝头是圆的, 团 表示用手将一些零散的东西捏成一个圆形的事物。
这个方言动词的运用增加了话语的生动性,体现了山西民间的特色,使了解山西方言的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再如:(1)穿衣的架子,馕饭的圪桶。
(圪桶:桶)(忻州)(2)大人打了个勃担瓮,小人不敢问,小人打了个灯盏盏,大人老圪喃不停地说。
(勃担瓮:大水缸;圪喃:嘟囔) (阳曲)(3)田地儿不收,锅头渠儿圪抠。
(锅头渠儿:锅边放碗、勺的地方;圪抠:尽量节约)(忻州)(4)没好有赖,茭子鱼儿管待。
(茭子鱼:高粱面做的一种条状面食)(忻州)特色词缀和语气词的运用山西方言中存在着很多特色的词缀和语气词,如 圪 嘞 哩 等。
这些词缀和语气词的运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增加语言的活泼性、生活性、形象性。
如 一圪星臭肉坏了满锅的汤 中, 一圪星 是说少,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 一点 ,用具有山西方言特色的 圪 使谚语更加生动、活泼。
二是能够使句子结构更加齐整,音韵更加和谐。
如:(1)春冻圪梁秋冻洼。
(忻州)(2)人勤地不懒,大囤圪堆小囤满。
(襄垣)(3)老婆汉嘞,牙行伴嘞。
(沁县)(4)赤脚哩撵兔,穿鞋哩吃肉。
(和顺)二、运用丰富的修辞格式(一)比喻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修辞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当某些事物有相似点的时候,常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以便将生活中复杂、抽象、深奥的事物简单、具体和浅显化,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
山西方言谚语多将本体和喻体配成对偶、排比的形式。
如 孤人难活,孤柴难着 等。
比喻的一些特殊形式在山西方言谚语中也有体现。
一种是较喻,是在某一相似点上拿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
比 更 本体超过了喻体,叫强喻,本体不如喻体叫弱喻。
如:苗前一根草,赛过毒蛇咬。
(天镇)房宽地宽,不如心宽意宽。
(平遥)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本体不出现,只有喻体,在具体的场合下才确定其本体。
如:(1)指上爷爷化布施。
(比喻打着别人的旗号行事。
爷爷:神像)(平遥)(2)真的假不了,琉璃瓦不了。
(琉璃瓦不了:琉璃不会被当作瓦)(大同)(3)抓住旋儿风就是鬼。
(比喻捕风捉影)(平遥)(4)棉花锄七遍,疙瘩像蒜辫。
(万荣)(5)盖房子用钉子,娶媳妇儿用封子(封子:红纸包的彩礼)。
(永济)(6)处暑锄田划破皮,强如来春耕十犁。
(和顺)(7)好话入耳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陵川)(8)地种三年亲如母。
(忻州)(二)比拟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在山西方言谚语中,经常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和活动,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使感情褒贬分明。
例如:糜五谷六茭子七,惹恼老荞打滚就出。
(五、六、七:都指下种后出苗天数)(忻州)这里 老荞 指荞麦,农作物怎么会生气,怎么会打滚呢?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荞麦出苗的快,增加了谚语的趣味性。
(1)茭子红衫衫,两手抱肩肩。
(祁县)(2)三月十八,麦挟娃娃。
三月二十,麦出穗子。
(洪洞)(3)人活脸,树活皮,石榴儿活得槐圪嘴嘴。
(文水)(4)一物降一物,囟水降豆腐。
(天镇)(5)大豆不挤不出油,时间不挤自会溜。
(原平)(6)人怕老来穷,谷怕秋后旱。
(临汾)(7)天上乱搅云,地下雨追人。
(忻州)(8)麦子不受伏家的气。
(忻州)(9)麦盖三条被,枕上馒头睡。
(三条被:冬天的几场雪)(忻州)(10)枣树不识羞,离了地皮就的溜。
(的溜:吊。
指17枣树长成了就结枣)(忻州)(三)对比对比主要通过词语或句子在意义上的对立,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种是通过两种存在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另一种是将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比,以突出该事物的性状特征,让人们在比较、对照中,美的愈见其美,丑的愈见其丑;善的愈见其善,恶的愈见其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