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道真自治县忠信幼儿园韩毅摘要:《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而如何才能做到呢?本文针对作文教学难,学生畏惧作文,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缺少主旨,不会结构文章,作文训练随意、无序等问题提出了激发兴趣,广泛阅读、全面积累,编写提纲,增删修改,作文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题型、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系统的进行全文或片断训练等对策。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分析对策“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⑴。
”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
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农村学生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大等等。
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畏惧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开恩延长收交的时间。
但这一切过后又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二)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阅览室的报刊杂志几乎为零,家长因经济困难,很难有余钱给学生买书。
因学校资金短缺,音乐、体育器材不全,校内活动开展不正常。
另外,当前学生安全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不轻易组织或者干脆不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交流,用得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语法;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
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或对例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稍微作一些改变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三)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老师上课为了省事,也喜欢用当地方言来教学,并美其名曰:“双语教学”。
为了便于沟通、更为了显得亲切,在日常交往中师生、生生更多用的是方言。
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常有很多的错别字以及本方言语法结构的句子。
此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了解各种符号的用法,或一逗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想加什么标点就加什么标点,不管句式、语调及句子是否完整;有甚者还把英文标点当作中文标点来用等。
(四)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农村初中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逻辑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但这个时期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又渐渐增多,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的影响。
再加上汉语言知识贫乏,表达能力低下,造成了学生在写作文时既想写这个内容、又想写那个内容,写了这件事、又忘了那件事,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可能详细地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情常常因为被后面的篇幅所限、时间所迫而一言带过;特别是在运用对比写法的习作中犹为常见这种顾此失彼、头重脚轻、详略不当。
层次不清是由于学生不懂得分自然段,所有文章一律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或一段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
不会用过渡词、句、段,把上下文连接起来。
结构残缺,头尾不全表现在一篇文章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只有头尾,没有主体部分。
叙述一件事有起因、结果,却没有经过;一个故事有高潮、结局,却没有开端、发展等。
缺少主旨,是因为学生在完成作文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完成,不明白也不曾想过一篇文章用什么事例或道理表达一个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即“为何而写?写什么?什么写?”等等。
(五)作文训练随意、无序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农村初中生作文训练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教辅资料缺乏、教育信息不畅通;教师没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
布置作文时又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的进行训练。
二、农村初中生作文对策(一)提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认识1、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语文试卷中的高赋分板块。
旧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写”与“听”、“说”、“读”并列为语文的四大能力之一。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⑵”。
同时,与之配套的六册教材一共安排了42次整篇作文实践,其中30次是命题作文,但也可以撇开参考题目,自由拟题目;12次自由写作实践,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自己想说的话。
课后安排了约100次片断作文训练。
附录中要求会写的应用文有26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测验、段考、期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种考试,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必考的且高赋分板块。
2、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
识字3500个和会写3000个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
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
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
综合性学习,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手段、过程。
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
俗话说“之乎者也而已哉”,会用七字为秀才。
在边远的农村,能读书看报、会写信的便被称为“秀才”。
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二)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首先,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
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
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其次,激起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第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
如让学生贴纸船、纸鸟、纸飞机……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
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
第二、用对比式,创造紧迫感,压力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
“争先恐后”是青少年学生的最显著心理特征。
他们羞于落后,又不甘落后,是激起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之一。
第三、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
第五、正确利用能力、态度、问题难易程度等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此外,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1、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2、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
3、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
4、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三)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形成语感,厚积簿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
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
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必读童话2部、寓言2部、故事(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中外民间故事等)、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10部、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
作为农村初中生,要写出好的作文,更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
这是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
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
当然在文广泛读书背书时还得注意三个问题。
1、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书。
2、要注意选择对自己思想、生活、学习有帮助的书。
3、要学会浏览、泛读和精读,以免影响课内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
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语言积累又可分为三种。
1、积累景语,丰富语感。
在阅读散文、小说时要注意体会领悟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
《春》中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藤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这些句子是对云、对风、对水、对草、对花、对雨、对霞等细腻生动的描写。
2、积累哲语,开拓思维。
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点明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
如:鲁迅《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3、积累音乐语言,感受意境美。
生活积累就是要深入生活,心入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份,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⑶”苏辙说司马迁“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是因为“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