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域防洪规划大纲范本[详细]

流域防洪规划大纲范本[详细]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设计工作大纲范本(试行)BIDR/J005-2004发布实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编写说明本工作大纲范本以《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为基本要求,结合我院已完成的流域(区域)的防洪规划工作,总结以往编制防洪规划的经验,按照“Q米S2000.D30勘测设计工作大纲编制和管理”的要求进行编写.本大纲针对流域防洪规划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工作内容和质量、深度要求,对主要问题提出了编制大纲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流域(区域)的防洪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勘测设计工作大纲.本大纲范本自2004年3月1日试行.在实施过程中,如对大纲范本的内容、格式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还需补充编写哪些大纲范本,请及时将意见或建议以书面形式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至技术质量处.批准:杜雷功技术质量处:熊明武审阅:吴颖民郑永良校核:任晓枫编写:杨洪书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设计工作大纲技术[YYYY]NN号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年月批准: 审定: 技术质量处: 经营及项目管理处: 设总(项目负责人): 编制:目录1流域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河流水系 (1)1.2 地形及地质 (1)1.3 水文气象特征 (1)1.4 经济社会概况 (1)1.5 规划沿革及规划实施情况 (1)1.6 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2任务来源 (1)3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2)4规划原则和任务 (2)4.1 规划原则 (2)4.2 规划任务 (2)5规划依据 (2)6基础资料 (2)6.1 水文气象泥沙资料 (3)6.2 地质测量资料 (3)6.3 经济社会资料 (3)6.4 规划设计成果收集 (4)6.5 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4)7工作任务及要求 (4)7.1 水文分析复核 (4)7.2 防洪保护区划定和防洪标准确定 (5)7.3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5)7.4 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研究 (6)7.5 防洪水库规划 (7)7.6 上游山洪及泥石流防治规划 (8)7.7 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 (8)7.8 河口防洪规划 (10)7.9 蓄滞洪区规划 (12)7.10 主要城市防洪规划 (12)7.11非工程措施规划 (13)7.12流域防洪管理规划 (13)7.13规划保留区 (14)7.14投资及分期实施意见 (14)7.15防洪效果评价 (15)7.16超标准洪水安排 (15)8关键技术 (15)9专业间的配合与协调 (15)10外部关系 (16)11提交成果 (16)12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6)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设计工作大纲本大纲适用于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设计工作.1流域概况介绍流域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河流水系、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内容.要重点突出流域的特点.1.1地理位置及河流水系概述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涉及行政区划、主要河流水系和长度等内容.1.2地形及地质概述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和影响防洪工程布置的工程地质特征.1.3水文气象特征概述流域水文气象特征,主要包括天气系统特征、暴雨、洪水、潮汐特性,以及洪、涝、潮遭遇特点.有资料的情况下,分述主要水文气象特征值.1.4经济社会概况概述流域的经济社会情况,主要包括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主要城镇、重要工矿设施、交通设施等.1.5规划沿革及规划实施情况概述流域历次规划要点和实施情况,重点介绍现状防洪体系布局的规划指导思想和体系形成过程.1.6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规划范围内的现有防洪工程的运行管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情况,概述现状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应包括上游控制性水库是否达标,中下游河道行洪能力是否减弱,河道险工险段治理是否达标,各类建筑物是否满足防洪要求等问题.应对总体防洪体系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出初步判断.2任务来源概述任务来源、工作起止时间、业主对规划工作的主要要求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背景资料.3规划范围和水平年明确规划范围,确定规划基准年和近、(中)、远期水平年.4规划原则和任务4.1规划原则防洪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研究处理各种措施,包括蓄、滞(分)、泄之间的合理关系,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突出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2 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防汛和抗旱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3防洪规划应服从流域综合规划,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4针对流域的典型特点,比如泥沙问题、蓄滞洪区问题、堤防问题或河口问题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4.2规划任务根据流域特点和流域防洪存在的问题,明确本次规划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主要规划任务.5规划依据一般情况下,防洪规划需依据以下文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4 《防洪标准》、《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等专业规范5本流域综合规划成果6 委托合同书或规划任务书7 地方性法规、条例8 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规划依据6基础资料应根据规划任务和规划要求,阐述需要收集和需要安排观测的基础资料.设总(项目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专业提出详细的收集资料清单作为大纲附件.作为规划依据的基础资料,应进行合理性和可靠程度的分析评价,只有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验证的基础资料才能用于规划工作.6.1水文气象泥沙资料6.1.1已有资料说明通过验证可以用于规划的已有水文、气象、潮汐、泥沙资料.6.1.2 水文、气象、泥沙资料收集根据现有资料情况,明确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风速、降雨、实测洪峰、洪量,年、月(旬)输沙量等相关资料,其系列年限应基本符合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还应收集流域内主要水文控制站现有的水文、泥沙设计成果、流域内发生的典型洪水资料,近几年发生的较大洪水的水文观测、防汛总结等相关资料.6.1.3潮汐资料收集和观测潮汐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潮型、潮位、潮流速、潮流含沙量、主要潮位站设计成果等.由于全朝观测资料较少,为做好河口防洪潮规划,必要时安排全潮观测,以取得必需资料.全潮观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6.2地质测量资料6.2.1地质测量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不同比例尺的流域地形图、河道地形图和断面图、蓄滞洪区地形图等,不同区域的地质勘查成果,大坝、堤防、水闸等建筑物的安全鉴定成果等.6.2.2本次规划安排勘测任务根据掌握资料情况和规划工作需要,安排进行必要的勘测工作,如新建水库、堤防的地形测量及地质勘查,大坝及堤防加固的(堤)坝质量勘探等.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6.3经济社会资料经济社会资料应按流域区划、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规划保留区等分区进行统计.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洪(潮)灾损失统计资料等,一般应以所涉及的市级以下的行政区统计年鉴为基本资料.为预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般应收集规划基准年前后3至5年的统计年鉴或各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6.4规划设计成果收集防洪规划应在总结以往规划成果和工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应尽量收集现有规划设计成果,主要包括流域内历代治水和主要水系历史演变概况、历次流域综合(防洪)规划成果和实施情况、近几年工程实施设计报告以及相应的上级部门审查意见.6.5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7工作任务及要求防洪规划工作一般包括以下16部分,根据流域特点和业主的要求可酌情删减或增加.7.1水文分析复核水文分析复核主要对重要水库和流域主要控制站进行复核,水文专业应编制水文分析复核专业工作大纲.该部分的重点是分析本次成果合理性,并与原有成果进行比较,选定设计成果.7.1.1对于有实测洪水资料地区,水文分析复核的主要工作包括:1 水文系列延长至规划基准年;2分析研究近几年发生的洪水特点和灾害情况;3有条件的控制站还原、统计、插补洪水系列;4对频率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检查;5与原有水文成果对比,分析差别原因,选定水文设计成果;6 研究洪水地区组成,提出设计条件下的地区组成的组合方案和推荐方案;7 分析计算各分区的典型洪水过程线、选用合理的方法放大设计洪水过程线,并检查合理性;8 分析山区洪水、平原涝水和潮汐的遭遇特点,提出各分区平原涝水过程线,提出设计潮型、设计潮位以及其它潮位特征值.7.1.2 对于无实测洪水资料地区,可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和洪水地区组成.7.1.3提交成果1规划需要的各站洪水设计成果、设计洪水过程线、涝水过程线、潮位特征值等;2水文分析篇章报告和专题报告.7.2防洪保护区划定和防洪标准确定该部分的重点是根据经济社会预测结果合理选定保护区的防洪标准.1根据自然地理情况,划分各工程的防洪保护区;2统计保护区经济社会资料,主要包括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重要设施和工矿企业以及洪灾的间接影响;3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预测不同规划水平年各防洪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为人口、耕地和城市化率;4根据保护对象重要程度和保护区经济社会预测成果,按照《防洪标准》, 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考虑,综合选定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7.3现状防洪体系评价一般来说,某流域的重点防洪保护区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达,保护这些地区的防洪工程一般是以堤防为主的各类防洪工程.中下游河道的过流能力和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防洪体系的布局,因此,该部分的重点是河道过流能力和堤防抗洪能力复核.鉴于现状防洪体系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防洪体系的修订和完善,应视流域情况和业主要求提交专题报告.7.3.1工程现状调查1 水库工程:调查规划范围内的水库工程状况,了解水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和测定各类建筑物(闸、坝、洞等)存在的安全隐患,调查水库淤积情况和库区塌岸及浸没情况.2 堤防工程(含海堤):调查堤身工程质量和堤防基础情况,调查近几年发生较大洪水时,堤防运行情况、险工险段情况等.必要时,对重点堤段进行探测.3河道工程:调查河道、河口的冲淤变化情况,调查近几年发生较大洪水时,河道主槽演变情况,并根据测量资料估算河道的冲淤量.4其他建筑物:调查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各类穿堤、跨河、拦河建筑物的运行情况.7.3.2 各类工程防洪能力复核1水库防洪能力复核:根据选定的水文设计成果和水库淤积情况,按原设计调度方案,复核水库达到的防洪标准和保坝标准.此外,还应按大坝的安全程度,调整调度方案,复核水库防洪能力.2河道过流能力复核:根据水文、泥沙、实测纵横断面、工况、潮汐等资料,分河段进行河道过流能力分析.分析复核中应重点考虑河床糙率、堤防安全、建筑物阻水等影响.计算方法:采用恒定非均匀流和一二维非恒定流的计算方法,两种方法相互验证,河口地区应采用非恒定流的计算方法.计算中,应重点考虑洪、潮、涝的组合问题.河床糙率: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根据实测资料率定的河床糙率.堤防抗洪能力: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分析现状堤防的抗洪能力,在计算中,按预留不同超高的方法,复核河道的过流能力.建筑物:在计算中应考虑跨河桥梁的阻水作用,并考虑穿堤建筑物的安全性.3蓄滞洪区的防洪能力:建立二维数学模型,复核蓄滞洪区的调蓄能力,分析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评价蓄滞洪区防洪能力要从救生措施可能达到的标准及工程措施是否安全有效两个方面进行.7.3.3现状防洪体系综合评价根据水力计算结果和现状工况调查资料,对现状防洪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现状防洪体系是否符合流域洪水特性和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水库、河道、堤防、其他各类建筑物的防洪、抗洪能力.3 评价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是否具备正常运用条件.4 明确现状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包括管理、调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7.4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各江河流域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现阶段的防洪规划,主要是针对工情、水情的变化,管理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对现有防洪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总体布局研究工作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防洪体防洪标准的确定.在已经确定的各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确定防洪体系的防洪标准,确定各项工程的设防标准.2 蓄、滞(分)、泄关系.根据确定的防洪体防洪标准和各项工程的防洪标准,综合考虑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保护环境等方面因素,统筹考虑三者的关系,确定蓄、滞(分)、泄各项工程的工程规模.3 研究防洪标准和蓄滞泄工程规模等多种组合方案,选定合理的总体布局方案.大纲应根据流域特点和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需重点研究的水库工程、河道及堤防工程、蓄滞洪工程的总体布局方案.7.5 防洪水库规划7.5.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根据防洪布局总体安排,确定水库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水库的功能和规模.结合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库除险加固和改扩建规划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水库防洪标准低,需要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提高水库防洪标准一般可采取加高大坝、增大泄水建筑物泄量、改变调度方式等措施.这些措施和下游防洪目标、水库兴利运用、库区淹没等密切相关,应对各种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提出合理方案.2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需进行加固处理.3库区浸没和库区塌岸治理.4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7.5.2新建水库规划为有效控制山区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根据流域防洪总体布局,在有条件的地区新建防洪水库.规划阶段应完成以下主要工作:1论证水库在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和建设必要性;2提出水库位置、规模、坝址、坝型等规划指标,并比较不同规划方案的可行性;3论证水库防洪作用和综合利用的关系;4提出下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7.6 上游山洪及泥石流防治规划流域上游山地或丘陵地区,如存在严重的山洪灾害,应分别不同情况,提出防治措施、方向和原则,研究蓄、挡、导、撇等工程措施,提出工程布局.对存在较严重泥石流、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的河流河段,应列为研究专题,认真进行地质普查,查清成因和具体分布,提出建立监测、预报的措施意见,并提出应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7.7 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中下游河道一般按河道特性可分为几个河段,河道整治规划可根据总体布局分河段进行.河道整治规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对于特殊河道应适当增加内容.7.7.1河道治导线规划对于一般河道,现有堤防可以作为河道的规划治导线,对于游荡性蜿蜒河道应根据洪水、泥沙、地形等情况确定合理的治导线.制定治导线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利用已有的整治工程以及有老滩的现状堤岸;2力求上下游呼应、左右岸兼顾,洪、中、枯水统筹考虑,既有利于稳定河床河滩,又有利于排涝泄洪;3综合考虑供水、航运、排涝等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要求;4常年有水河道要分析造床流量,并根据造床流量划定治导线(又称整治线);对间歇性河道,可按该河段的设计流量划定治导线.规划应提出河道治导线的控制坐标或者主要控制断面的断面宽度.7.7.2 河道裁弯取直规划游荡性蜿蜒河道,如发展到接近于河环时,需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由于流域内各河道已运行多年,裁弯取直工程容易引起上下游河势的变化,因此应慎重考虑.1根据河势、水情和泥沙等情况,确定几种裁弯取直工程布局方案进行比较,选定合理的方案和引河线路.2 根据河道规模,确定引河规模、开挖断面、护岸形式以及进出口衔接布局.3 初步分析裁弯取直后,上下游河势变化情况.7.7.3河道控导工程及险工整治规划对于游荡性河道,应根据规划治导线和水流、泥沙、河势等情况,布置相应的控导工程和险工治理工程.控导工程和险工整治建筑物一般可分为护脚护岸护坡工程、非透水挑流导流建筑物、透水挑流导流建筑物、环流整治建筑物等.主要规划工作包括:1确定不同河段、险工段采用的建筑物形式;2 确定各河段建筑物总体布局;3确定控导建筑物群的间距和尺寸;4建筑物的维修加固.7.7.4河道及堤防整治规划河道及堤防是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防洪工程,几乎所有的平原河道都筑有大小不同的堤防,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堤防进行加高加固,达到设计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达到设计泄流能力.局部无堤河段需要新建堤防,应根据规划治导线和设计洪水,合理确定堤线和堤距.河道及堤防整治规划工作主要包括:1根据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确定河道泄流规模和堤防标准.2研究河道疏浚和堤防加高的不同组合方案.为使河道的泄流能力和设计水位达到规划标准,河道治理一般可采取河道疏浚、堤防加高、疏浚与堤防加高结合等方案,应根据工程量和投资情况以及治理效果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3确定河道设计水面线.根据选定的治理方案,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或恒定非均匀流的计算方法,推算设计水面线.4确定堤防加高扩建方案.根据堤防标准确定堤防设计超高,研究不同的加高堤防方案.一般采用背水坡加高培厚、迎水坡建防浪墙等措施.根据现状堤防情况、当地建筑材料情况等确定合理加高堤防方案.5堤防加固规划.根据堤防堤身和堤基探测资料,分析堤身和堤基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堤防安全隐患的措施.一般有灌浆、建垂直防渗墙、土工膜截渗、加后戗或前戗、填塘固基等方案.规划应根据堤防现状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6河道疏浚规划.根据确定的治理方案,提出河道疏浚的范围、规模. 7.7.5穿堤建筑物整治规划堤防穿堤建筑物是堤防工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堤防整体安全.规划阶段主要应完成以下工作:1确定穿堤建筑物标准.穿堤建筑物的设计标准一般不低于所在堤防标准, 重要穿堤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应略高于所在堤防设计标准.2根据建筑物现状情况,确定建筑物整治形式.一般采用拆除封堵、重建、加固等措施.3 重要建筑物需提出改建加固的具体措施.7.8 河口防洪规划根据河流汇入集水区的不同,一般将河口分为入海河口、支流河口、入湖(库)河口等类型,入海河口最为复杂.由于水文、地质、地理条件各不相同,入海河口的特性相差甚大,一般入海河口的防洪规划应重点处理好防洪、防潮、航运、滩涂开发等方面的关系.7.8.1河口治导线规划根据河口水、沙特性和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符合河口特性、满足泄流能力要求,兼顾各部门利益和要求的河口治导线.河口治导线既是保证河口行洪纳潮的外沿控制线,又是河口滩地开发围垦的限制线,在确定的治导线内不得兴建任何建筑物.治导线规划原则:1稳定口门河势,保持现状流路和泄洪主槽,确保河口防洪除涝安全.2兼顾河口地区航运、滩涂开发、岸带利用等各部门的要求.3减少淤积,减少滩地对行洪的阻力,改善行洪条件,防淤减淤效果好.4尽量利用现有岸线和工程,减少工程投资.5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整治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整治.规划应提出治导线控制坐标.7.8.2河口水文泥沙规律研究入海河口水、沙规律的分析是河口规划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水、沙变化规律和趋势,才能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主要工作包括:1潮汐水文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2泥沙冲淤规律和变化趋势研究(包括海相来沙和陆域来沙);3河口泄流能力现状及变化趋势;4 各治理方案实施后,河口水、沙变化趋势研究;规划阶段应根据需要,编制河口水、沙研究专题报告.7.8.3河口防洪方案研究由于各河流入海河口特点各不相同,治理方案各有特点,河口治理一般采用的方案列举如下.1修建控导工程,调整三角洲河口各河汊的分流比,稳定主河道,改善航道条件,增大河道泄洪能力.2修建导流防沙堤,改变河口地区水流条件,减少海相来沙淤积河道,增大河道的泄流能力.3进行经常性河口疏浚,保持河道的泄流能力.4 河口建挡潮闸,阻止海相来沙淤积河道,保持河道及河口的泄流能力.由于河口地区条件复杂,应根据河口水、沙特性,进行多方案组合和比较,统筹考虑防洪、航运、滩涂开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选定合理的治理方案.7.8.4海堤治理规划海堤治理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总体布局安排,确定海堤的设计标准和工程等级.2 确定堤顶高程.海堤堤顶高程比较允许越浪和不允许越浪两种形式,允许越浪的海堤设计堤顶高程包括设计潮水位和超高两项,不允许越浪海堤设计堤顶超高包括设计潮水位、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三项.波浪爬高的分析方法按《围海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计算.3堤线布置和堤防结构形式.海堤堤线布置考虑以下原则:1)为利于安全,应选择稳定的滩面布置堤线;2)旧堤防的改建加固与新建堤防相互协调;3)海堤布置要考虑滩涂开发利用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