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的特点解析

课程标准的特点解析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
•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 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 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者教科 书);
•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区)制定的某一 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 最高要求;
•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 理解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模糊不 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制作、摄影作品等; ❖ 他人评价结论; ❖ 自我评价结果等。
3、教材编写建议
•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 材
• 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 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
和社会的责任感 • 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 • 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
课程标准的特点解析
乐山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主讲人:徐文基
•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 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 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 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 计划、推广等
(2)技能目标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 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 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
(3)过程方法目标
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观察实 验、获取信息、分析整理。
交流——与人合作、拓宽视野、相互欣 赏、共同提高。
• 课程标准: • 科学探究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化学和社会发展
• 教学大纲: •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 元素化合物知识 • 化学基本计算 • 化学实验
(二)《标准》的前言部分
• 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 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成长记录; ➢ 测验与考试; ➢ 答辩; ➢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 集体评议;
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化学标准案例
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可收录的重要资料包括: ❖ 作业的样本; ❖ 自我小结; ❖ 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 ❖ 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
(3)物质构成的奥秘
•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 微粒构成物质; • 认识化学元素; • 物质组成的表示。
(4)物质的化学变化
•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 质量守恒定律。
(5)化学与社会发展
•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 常见化学合成材料; • 化学物质与健康; •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案例:通过下列活动,考察学生的体验:
•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 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 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 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二)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4)《加拿大安大略共同课程标准》提出: 课程标准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般标准 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家长和学生提 供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清晰的陈述。
(5)1992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 区)教育部长会议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 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 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的阐述。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的沿革
(1)教与学的内容纲要—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2)清朝末年,课程标准----民国时期,课
1、化学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
• 科学探究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化学与社会发展
2、化学课程内容的二级主题
(1)科学探究
•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身边的化学物质
• 地球周围的空气; • 水与常见的溶液; • 金属与金属矿物; • 生活中常见化合物。
(五)《标准》中的实施建议
• 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 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 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1、教学建议
•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
课程性质
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n 课时安排 n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n考核与评价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化学课程标准与大纲比较
↓ 科学探究
↖ 表达与交流

↑↓

猜想与假设 ← 过程与方法 → 思考与结论



制定计划

收集整理信息
↘ 观察、实验、制作 ↗
科学探究各要素的学习要求和达成目标
1.提出问题 • 学习要求: • 达成目标: 2.进行猜想和假设的学习要求和达成目标 • 学习要求: • 达成目标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 学习要求: • 达成目标:
能 • 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 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2、评价建议
•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 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 在笔纸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 结合的方式
实验
•进 行 实 验 与 收 集 数据
化学物 质
物质构 成的奥
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常见化合物。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 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
•分析与论证

质组成的表示。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的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
化学变 化
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 律。
化学与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 社会发 见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服区与社 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 目标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 神,发展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社会经 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 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
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三)《标准》的课程目标
• 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 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标准》的突 出特点。
1、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1)知识目标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 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 断、整理等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研究性学习不等于科技类活动 • 研究性学习不应使用课本 • 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专利 • 研究性学习与弹性课时制 • 研究性学习通常发生在教室以外 •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协同指导 • 研究性学习提倡质性评估与自我反思
认识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探究
↙ 提出问题
运用
• 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 化学概念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 特点
• 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 题的比例
•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 重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 • 编写配合新教材使用的教师手册 • 编制学生实验活动指南 •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 • 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 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 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化学课程标准
•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背景与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 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 删减了繁难的内容,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 知识。
• 结合生活情景,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 设计学习主题。
• 注重实践,让学生结合化学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 程。
• 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 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 注重发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Nhomakorabea•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