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

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

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一)、一条主线--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二)、基本定位--从片面追求文化知识传承,转向重视学科的育人功能;(三)、设计方向--从单一的学科“双基”,转向多元的整合;(四)、变化焦点--从单纯注重教学,转向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

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三个不同:立足点不同目标不同结构不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审查教材的法规文本,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尺,是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家长了解学校的“窗口”,是学生学科学习的“浓缩本”。

上海市实验学校化学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标准1.认识与思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新的二期课改就是要解放教师,就是要留出空间,放手让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这种“创造空间”和“弹性”,要求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细化工作,即形成一个学期为单位的、具体明确的三维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

“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虽然有了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那种仅仅通过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

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将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应只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形成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学中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这应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中极其普遍的现象。

实施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努力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

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绝非使教材受到冷落,导致教学活动失去认知的支撑。

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然而,情景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

然而,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

学习方式转变是课程标准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

课程标准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活动,应充分体现外显与内隐的统一,体现操作与思维的统一。

课程标准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并加以实施,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的“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的“神”。

实施课程标准需要我们对新的课程理念不断地加深理解和领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并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相信,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必然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

2、总目标:(1)知识与技能:a、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掌握常见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关系。

b、使学生掌握一些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a、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

b、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积极探究、崇尚创新、重视合作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b、培养学生的辩正唯物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c、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类、爱大自然和爱科学的情怀,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初中阶段目标:(1)知识与技能:a、认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达常见的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解释简单的好象现象和事实。

b、初步学会用物质的量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量的描述和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做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a、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b、初步具有收集、选择、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初步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

c、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了解我国对化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

b、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初步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c、初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初步树立辩正唯物主义观点。

d、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保护环境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4、高中阶段目标:(1)知识与技能:a、认识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物质的多角度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能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用化学语言表达。

b、能分析化学问题中量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化学计算。

c、认识常用化学仪器的性能及使用,能进行化学基本操作,学会观察和记录,学会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a、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b、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了解现代化学肩负的使命。

c、具有为解决化学问题进行专题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能力。

d、学会通过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效率,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系性,具有参与化学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c、了解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尊重化学科学的内在规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辩正唯物主义观点。

d、认识化学与生活改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各年级的三维目标:1、基础型课程部分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注:以下学习水平以“A”“B”“C”等级表示之间的关系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是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

知识与技能部分:“A”(知道/初步学会)、“B”(理解/学会)、“C”(掌握/设计);过程与方法:“A”(感受)、“B”(认识)、“C”(运用);情感与态度:“A”(体验)、“B”(感悟)、“C”(形成)。

“说明”是学习内容的细化。

主题一身边的化学物质有助燃的性质5.调查本市的江、河、湖等水体的水质,与历届同学的调查对比,评价主管部门采取的治污措施的有效性6.调查自来水的质量;调查饮用水的品种、来源和价格。

并进行比较7.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8.调查煤气中毒的原因及其急救方法9.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lO.查阅氧气、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数据并分组列表比较11.查阅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影响的资料12.查阅资料,讨论二氧化碳对人类影响的两面性13.查阅常见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资料,比较它们的异同14.用实验说明活性炭的吸附性15.设计实验,比较金属主题二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三物质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关系3.比较盐酸和稀硫酸的共性.解释“石灰吟”5.调查氯化钠和硫酸铜的用途6.梳理学过的化学反应,按反应类型将其归类7.列举日常生活.用实验证明中和9.观察中和反应过程中指示剂颜色主题四溶液3.收集资料和生活中的实例,交流个分散体系4.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寻找和展示生活中能见到的各种晶体67.用石蕊试液、酚酞、pH试纸等测定唾液、汗液、饮料、调料、水果和蔬菜等汁液的酸碱性主题五化学与生活主题六化学实验活动高中阶段(高一至高二年级)内容与要求主题一物质的微观世界主题二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7.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8.查找元素周期表的多种形式,讨论其与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9.用食醋、饱和食盐水、河水、雨水、橙汁等倒导电性实验,比较它们雕导电能力并进行解释10.用pH计测定小费打、明矾、胃舒平、泡腾片等配成的溶液的pH11.收集不同种类化学电源的资料并进行交流12.查询资料分析:化学电源、电解和电镀工业等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物质的再利用主题三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5.列举海洋资源名称,提出分类办法;发表对某些资源开发方法的见解,并说出重要资源的用途6查询我国酸雨分布的情况,分析形成酸雨的原因,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对策7.了解烟气脱硫(如石灰石一),并认识其与资源利8.用少量氮、磷、钾化肥施入盆栽植观察和记录植讨论9.收集我国金属资源富与贫的状况了解金属冶炼主题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主题五化学实验活动2、拓展型课程部分(1)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高中阶段(高一至高二年级)内容与要求高中阶段(高三年级)内容与要求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2)高中阶段(高一至高二年级)内容与要求(3)拓展型课程(3)高中阶段(高三年级)内容与要求主题一研究原子的特性主题二探究物质的结构主题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主题四平衡常数K的意义主题五化学反应中的电子的转移主题六化工与化学工业主题七石油化工主题八化学实验活动二、课程实施:1、教材研究:研究目的: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