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重点

古籍著作:1、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绝》为宋代三大私家目录,官修代表王尧臣《崇文总目》,宋王俭《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2、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集3西汉刘歆《七略》4四分法代表: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勖《中经新薄》(官修),《文章叙录》—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5 五分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采取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6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这两部私人编制的综合性系统目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目录著作7唐毋煚《古今书录》8宋洪迈考证笔记《容斋随笔》9朱彝尊《经义考》10钱曾《读书敏求记》1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记》12 最早的政书唐刘秩《政典》,杜佑扩为《通典》,后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三书为三通。

13元马端临“用功二十余年”《文献通考》1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5南宋目录学家郑樵《通志》金石略,艺文略,校雠略。

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15、明代郎金奎《五雅丛书》专科训诂学五种名著16明胡应麟《四部整流》指出考覈之法有八种。

胡应麟《四部正讹》是最早的辨伪学著作16金石在宋代成为专门之学,欧阳修《集古录》十卷是金石学专著的开端。

赵明诚仿体例做《金碌》三十卷,南宋洪适《隶释》,清王昶《金石萃编》是集大成作。

17《隋书经籍志》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总序论述了隋之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情况,正式确立“吏部”名目18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开山之作。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新学伪经考》,《西学书目表》提出新的图书分类法,分为学政杂三大类。

19、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敢于质疑,振聋发聩。

20张心澄《伪书通考》历代古典文献的集大成之作21谢灵运《元嘉八年四部书目》22宋张攀《开皇四年四部目录》《中兴馆阁续书目》23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24解缙《永乐大典目录》25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26章学诚《文史通义》《校讎通义》27章炳麟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28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陈子展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

郭沫若《卜辞通纂》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二重证据法。

郭沫若主编的13巨册《甲骨文编》精选殷墟甲骨41956篇是甲骨文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2、文献叙录的三种形式叙录体—《别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传录体叙录—由晋王俭《七志》首创、辑录体叙录—马端临《文献统考·经籍考》,3、校勘的主要方法: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了《校法四例》:对校,将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此法最简单稳当,纯属机械法。

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不参己见,不负责任。

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和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

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

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通常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寻找作为推理的依据。

综合考辨:综合多种方法使用4前五厄:①秦始皇34年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②西汉末年战乱《后汉书·儒林传》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以焚尽。

③东汉末年战乱。

《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赌之际,典册文章,竟共剖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④西晋末年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革创,十不一存。

侯景之乱,梁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五万卷。

隋牛弘把以上五次古代典籍的损失称为五厄。

《隋书·经籍志序》后五厄:1、隋末唐初《新唐书艺文志》历代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

隋唐则殿藏书三万七千余卷。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古籍,溯河而上,将至京师,行径砥柱,多被漂没。

2、安史之乱《旧唐书·经籍志》3、黄巢起义,四部书尺简无存。

《旧唐书·经籍志》4、靖康之难,馆阁之属,荡然靡遗。

《宋史·艺文志》5、南宋十年,元伯颜率军南下,攻入长安,图书礼器,洗掠一空。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将上述五次典籍损失列为后五厄。

5、四库全书抄七部分别藏在:北四阁:北京皇宫文渊阁(质量最好,现存台湾)、沈阳故宫文溯阁(现藏甘肃)、圆明园文源阁(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现藏国家图书馆)”和南三阁镇江文宗阁抗战毁尽、扬州文汇阁(毁于太平天国起义)、杭州文澜阁(被盗,大部分现存浙江图书馆)。

6目录: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名称,录指叙录,即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提要。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别录》《七略》,现存最早的是《周易·序卦》。

《汉书·艺文志》记西汉馆藏目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开创了官修书目编撰正史艺文志的先例。

之后最有意义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提要》是先秦至清初中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

目录学:萌芽于先秦,兴起于西汉,汉成帝7、六分法: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始于《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兵书略,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故为六分法。

七略虽已散佚,但班固《汉书艺文志》是在其基础上编成。

四分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和史学著作增多,而子书兵法却相对减少,四部分类法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六部分类法。

始于荀勖《中经新薄》成熟于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大成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8总集: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断代或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题裁的作品,古代的多为诗、文合集。

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诗经》是最早的,南朝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

分类:1编辑体例:全集式总集(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选集式的有选择总集(宋姚铉《唐文粹》梁萧统编《文选》)2收录时代范围:通代的不加选择的总集(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断代的不加选择总集(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唐圭璋《全宋词》董诰《全唐文》)3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订一种题材的:南朝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断代的有选择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4按作者地域宗派元方回《瀛奎律髓》9、别集:个人部分或全部的个人作品集。

《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叙录》认为始于东汉。

分类:作者自编,他人编辑。

体例:分类、分体、编年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按题裁或文体分)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作品年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编年、分体结合)10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11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于正始二年,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其中完整刊刻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刻全的有《左传》,经晋永嘉之乱后,屡经损毁,到唐初已残缺不堪,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磡学上都有很大价值。

12宫藏目录:专指官府藏书目录,始于《七略》《别录》,唐代宫藏目录有元行冲等《群书四录》佚《开元四库书目》佚13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名丛刊刻等,按内容可分为综合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类。

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南宋左圭辑刊的《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性丛书的先声。

14《郡斋读书志》晁公武撰成于1151年前后,该书有1157年前后四川刊行本四卷,宋淳祐九年衢州刊本二十卷,简称衢本,收录图书1461部,淳佑十年袁州刊本四卷,简称袁本,收录图1468部,袁本后附《后志》二卷,《附志》一卷,皆为宋人赵希弁所撰,《附志》是赵希弁根据其私人藏书编成,收录486种图书,多为晁氏身后新出之书,《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涂。

是中国古代私藏书目录的代表性著作。

15【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共56卷,明初编永乐大典时曾采录此书,后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22卷,详加校订,即通行的武英殿本,全书虽末标明经史子集之目但实际上是按四部分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但只有7类小序,即语孟类,学类等,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内容的分合变化,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

简答一、《七略》由西汉刘歆编纂,共七卷。

它既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又是第一部图书分类学专著,共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

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而非图书分类,故为六分法,其中以六艺略为首。

《七略》首创图书分类的“六分法”,反映了西汉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分法”。

将“诗赋”单列一类,充分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将文学与哲学、经学、史学分开,推动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七略》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学术体系分类的,通过分类可以看出学术的概况和发展流变,显示了中国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不仅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还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古代文化史,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图书目录事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七略虽已散佚,但班固《汉书艺文志》是在其基础上编成。

二、二重证据法:主要指“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文史研究方法。

由王国维创立,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根据陈寅恪的概括,“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也可纳入“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1、二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根本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

2、它提出了检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

还有现实的针对性三、文献目录的三种形式1、叙录或称提要列于书名之后,适用于揭示图书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性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叙录之体始于刘向。

代表作:刘向的《战国策书录》《晏子叙录》《别录》等,清《四库全书总目》臻于完善,堪称古代提要目录的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