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写作专题辅导1

中考语文写作专题辅导1

中考语文写作专题辅导1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一些省市由写话题作文转变为写材料作文,还有一些地区的中考作文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

如200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就是材料作文。

因此,怎样写材料作文,就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同。

话题作文往往也给出一定的材料,但这些材料仅仅是你写作的由头,是引发你感慨的触发点,它给你的是一个范围,一个话题。

它仅仅是一个引子,给了你一个写作的方向而已。

而材料作文的材料作用要大得多,它是你文章得灵魂。

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你要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所以分析材料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尤为重要,可以说审题过了关,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审题出了偏差,轻则严重失分,重则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材料作文应该怎样审题呢?所谓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分析材料,把握题旨的过程。

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们要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

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

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

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

那么怎样分析材料才能正确的提炼出材料的主旨呢?一、单项材料1、以果溯因法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

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

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

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

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

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

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

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示例】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空间不宽井鲤鱼水域狭窄藏鱼不多里捞鱼原因追溯结果↓鲫鱼↓米虾↓空白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2、找关键词句法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

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示例】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

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

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

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示例】洛伦兹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核心之一——洛伦兹变换方程便是他的杰作。

然而,当发现这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时,他茫然了,因为那是经典,不容置疑。

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走到这里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关键词句“不容置疑”、“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似乎矛盾的关键词语包含材料的主旨:适当的怀疑是智者的火炬。

3、明辨是非法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

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

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4、联系实际法。

【示例】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

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示例】(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由蚂蟥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多项材料1、同中求异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

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 3个和尚没水吃。

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

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材料作文审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议论型材料作文的解题必须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多角度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意义。

材料往往有多义性,它总在说明一个主要意思的同时,附带着好几个层次不同或角度不同,但与其或多或少有点关系的意义。

比如材料一:鲁有执长竿而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这则材料至少蕴含着四个意义:1、自诩见多识广的经验主义要不得;2、轻信盲从可悲;3、要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4、探索真理需要持之以恒,积极进取。

这是我们从老父的言和执竿者的行等角度观察思考而得的。

二、要注意判断材料的性质根据材料观点正确健康的标准把材料分为正面材料、反面材料、中性材料。

(一)只有一则材料的,直接分析材料的性质,提炼主题。

(二)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要逐一分析各个材料的性质。

下面以两则材料为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