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个将抽象转化为形象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同时,本课也是一个建立于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深化过程,孩子们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但了解却不深。

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和简单使用地球仪。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2.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

3.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收集或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

2.能用卡片摘录地球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2.能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四、教学用具
图片、展现地球形状的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认识地球,然后鼓励学生去收集资料,说说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其上的一些符号,说说它们有什么用,然后组织学生动手自制一个地球模型,加深印象。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板书)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
(讲授新课)
(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思考)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板书)古人认为大地是方的。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过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资料找出答案。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16世纪初)
(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设问)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1.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2.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讨论)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课余活动)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形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到这个球形的地球呢?
(教师指着地球仪)这个仪器是地球仪,人们发明了它,目的就是通过它来更直接地认识我们的地球。

(板书)活动2:观察地球仪
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仪上写出下面的字,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一找:
(板书)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教师指导学生看一看、议一议、转一转,充分认识地球仪的特点。

(学生)说说自己找出的任意标志。

(教师)你能找到我们的祖国——中国吗?
因为中国的颜色一般为红色,学生非常容易正确地找出来。

(教师)你是怎么找到中国的?
(提问)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讨论,说说各自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板书呈现。

(板书)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由于学生已经对经线、纬线和赤道有了认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

(东经120°,北纬40°)
(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过渡)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且也认识了解了地球仪的特点。

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做一个地球模型呢?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制作,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主要以使用皮球为材料进行制作上的指导,使用别的材料进行制作的步骤基本相同。

(总结活动)小组将自己地球模型进行展示,并和地球仪比较一下,评价自己制作的水平如何,什么地方可以进行如何的改进。

八、板书设计
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
古人认为大地是方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活动2:观察地球仪
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