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5月20日
May.202014
16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009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内涵深刻。

很多文学作品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因为其中包含各个领域的内容。

一篇文章除了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属于纯文学的内容外,还包含着很多其他内容。

因此,要联系文学外部的内容,跨领域研究,以便更透彻地分析一篇文章。

很多文章已经被分析得很全面,
各种研究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们拓宽思路,在旧文章上做出新内容,也给读者启发,让读者面对文章时有多种思考,不仅关注文学表面的东西,还可以与社会生活联系,与其他学科领域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使文学由虚幻缥缈变得真实。

当代很多研究者都开始注重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外部的关系,不过研究要实事求是,要搜集充分的证据,不能先在脑海中拟定一个联系,再围绕此联系有选择甚至是牵强地组织材料,这样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偏见,建立不充分甚至错误的联系。

一、精神分析法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作品以塑造人物为主,尤其是小说。

人物性格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因素,而塑造复杂性格是很多作家的共同追求。

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永不褪色的文学人物大多具有复杂的性格。

中国文学从古代开始就注重人物塑造,曾创造出一大批有特色的人物。

五四运动之后,新旧思想交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更是充满矛盾性。

中国文学界也曾经历过宣传“高
大全”式英雄的错误时代,不过这种错误观念很快得到纠正。

人物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最先看到的因素,是作家传达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人物性格和心理学有一定联系,有些研究者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后变得更多。

精神分析学
说传入中国后掀起了一阵波动,文学界出现了很多以此为论点的文章。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自从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说后,他的影响迅速从病理学扩大到文学、
宗教、哲学等领域”[1]
,他提出了关于潜意识、泛性论、人格结构、本能说以及论梦等一系列理论。

有历史学家曾经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这句话说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
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2]。

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社会、文化及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到1950年,如果还有人没听说过精神分析学说,便会被戏谑地讥讽为“天外来客”。

这种学说传入中国后也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研究者据此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李 明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文学不应被局限于一方小天地,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产物,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要想真正透彻研究文学,就应该打开思路,将文学与其他领域如地域、心理、文化等联系起来。

这样利于增加文学
作品内涵,宣扬中国文化,也有利于角度创新,丰富文学研究资源。

但是,具体到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适合,不是和每个领域都能联系起来。

因此,要实事求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推敲,搜集充分的资料,在论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

不能先主观臆断一个结论,再牵强地组织材料,那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文学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5-0016-02
收稿日期:2014-05-12
作者简介:李明(1989—),女,河北沧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二、作品解析
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可以用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著名的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家喻户晓;茨威格的小说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致力于发掘和刻画人类深处的灵魂世界,其作品中的人物常受到莫名的刺激而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来,这深受弗洛伊德无意识思想的影响;伍尔夫作品中经常出现疯狂、同性恋、多重性格、死亡等,并娴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这些都和精神分析学说密切相关的。

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后,很多人也开始用该学说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

有人根据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分析《杀夫》中林市的三个梦境的涵义,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梦境与其早前的生活有关,生活经历使得某些欲望或幻想在梦中出现,体现了内心深处的生存本能。

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有些性变态的陈金水一直是让读者憎恨的,认为他是造成林市不幸的根源,但有的研究者利用精神分析法看出这个人物暴虐的背后其实是“安抚潜意识的恐惧情绪,而另一面这种恐惧的情绪是无法消失的,让他不得不以不同的方式防止紧张”[2]。

“陈江水就是这样在施暴中取得心理平衡,在凌虐与暴力中取得一种替代的满足。

”[3]
郁达夫的《沉沦》更是关于性的典型,那个“留洋青年人格心理失调后的焦虑及最终走向沉沦的悲剧,恰恰应照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关于人格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

张爱玲的小说也经常被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分析,例如《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性苦闷,《心经》中的恋父情结等,这些将文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方法使文学作品内涵更深刻。

细致的心理描写不仅是一种写作方法,显示的不只是作者的写作功底,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探寻生命本体,对神秘复杂的人物内心以解释,也给读者以启示。

三、学说的错误运用
但是,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范围,离开限定的范围有可能变成谬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一样,并不适合所有的文学作品。

有些作品用此理论可以分析得更透彻,但有些文章就显得勉强。

有一篇论文用精神分析法分析《边城》,认为翠翠对爱情懵懂,对原生的欲望缺乏了解,缺乏一个完整的“本我”观
念,翠翠最后执意等待爱人归来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是“超我”的体现,对祖父的依恋是恋父情结的体现。

这样的分析让人难以认同。

《边城》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笔美、风景美、人性美,翠翠在如诗如画的地方长大,自然单纯善良,对唯一的亲人有孝心,年纪、阅历使得她面对爱情迷茫、犹豫,因此,没有必要对这样一个美丽单纯如白纸的小姑娘进行心理剖析,而且“超我”与道德高尚不是对等的,不是具有美好的品质就可以用精神分析学说来解析,这种分析是没有意义的。

精神分析学说的引进使得文学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角度更加新奇,使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对文学的贡献很大。

但是,切记不能盲目运用,要仔细推敲,确保理论一致解读做品时的适应性。

不能一味求新而抹杀作品原本的意义,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理解,然后在论点充分的情况下论述。

四、结语
对文学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应该拓宽眼界,进行多角度研究。

除了研究文学本身的因素,还要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打通文学的内部与外部,多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

可以把文学与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各领域联系起来,增加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这样有利于创新,使文学研究资源丰富起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分析更透彻,也有利于读者增加知识,深入了解作品与中国文化。

但是,任何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并不适合所有的作品。

因此具体到一部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在搜集真实证据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牵强附会,否则将会造成毫无意义地误读。

参考文献
[1]王保双.兵器库里的双刃剑——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鲁迅手中的运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2):45-46.
[2]陈方超.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有错吗?[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2-18.
[3]何祯.杀夫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阐释[J].沈阳大学学报,2008,(2):31-34.
(责任编辑:梁士奇)
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