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 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仍是一片混乱;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 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 台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 《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 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 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 行推敲”)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
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 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 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 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 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 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 因情而深。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 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 日山水,忧国伤时 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 旧事,不禁老泪纵 横。他的心是和 “故园”、长安紧 紧连在一起的。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 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
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 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 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 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 安,系于故园。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 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登 高
杜 甫
登 高 被誉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古 今律诗之冠”
创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 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 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
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杜 甫
秋兴八首
(其一)
学习目标
1
.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2Biblioteka 3 诗歌鉴赏:回 顾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 写? )意象/意境、技巧、 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
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 中藏有热烈,萧瑟中见出富丽。格调劲健。这 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 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 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 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 “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 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 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 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 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暮
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
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
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首联状秋季破败阴沉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玉露凋伤枫树林 1. 课 文 分 析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 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 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 “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 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 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 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 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
衰老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 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比较
《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
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寒砧(zhēn),意为“寒风中的捣
衣声”,一般是用来烘托一种萧瑟、 残败、凄凉的气氛。多与战争相联 系,体现军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 的离恨和思念之情。 砧[zhēn],即捣衣石, 又名“女须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 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
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 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 景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
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第二、表达了 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 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
苦。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 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情感的语句。
第三、怎么写?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 特点:
年老、孤独、伤 感、多病、颓丧, 这正是诗人晚年 生活的写照。
诗歌鉴赏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 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 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 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是 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意象回答。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 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 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 手法、修辞手法),炼字, 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秋色已经很
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
第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时光流逝。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
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名句剖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两句诗,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使“萧 萧”“滚滚”更加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露出浓重的 沉郁悲凉。
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
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 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 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得长久, 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2、答案一:凄冷。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 叶、菊花、塞雁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 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越发深重, 内心更为凄冷。 答案二:温暖。“相思枫叶丹”预示着相思 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之人,而倍 感温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