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禹安:卧薪尝胆中国人何时习惯忍辱负重?编者按:一个民族整体性格的形成,除了地域性等自然原因外,和他过去所经历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正是要学习历史的原因。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影响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因素,除了经典的四书五经等等历史著作外,那些被我们熟知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几个成语,也在对我们有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是好是坏呢?也许当初创作者的本意是好的,只是事物发展的多样性,结果不好罢了。
可以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一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中国人的励志名言。
近期,随着勾践故事的推送,小编在想,越王勾践这种忍受吴王夫差屈辱的故事对中国后人到底产生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又有多少负面的东西,这些牵涉到中国人集体性格的励志故事到底有没有毒害?希望随着接下来在推送越王勾践故事的过程中,结合当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时局,我们来一起讨论这个话题,中国人何时习惯了忍辱负重?相约每周五,一起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
陈禹安说: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
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
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
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
《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
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
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
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
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
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
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刺杀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
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
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
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
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
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
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
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
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
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
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
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
越国精锐大部被歼。
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
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
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
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
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
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
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
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
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
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
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二《辱越》第50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50 勾践,最是心痛辞庙日未来虽然被文种勾画得很美好,但毕竟还遥遥无期,而现时的痛苦从不给人以任何喘息之机,扑面而来。
勾践在懵懵懂懂中接受了入吴为奴的命运安排,但那种从至高无上的巅峰跌入无底深渊的感觉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坚强的人,更何况勾践还不过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王孙雄的任务就是监督越国君臣尽快料理好遗留事项,登程赴吴。
文种等人尽管心乱如麻,但也不得不强打精神,收拾库藏宝物,装箱入车,又在国内收罗美女三百三十名,准备送给吴王夫差三百名,另三十名送给伯嚭。
做这些事非止一日,三月之期转眼将至。
王孙雄早已等得不耐烦,频频催促勾践动身赴吴,勾践受此催逼,内心极为憋屈,忍不住泪水长流,对群臣哀叹:“孤承先人余绪,兢兢业业,不敢怠荒。
今夫椒一败,遂至国亡家破,千里而作俘囚。
此行有去日,无归日矣!”文种唯恐勾践陷入心灰意冷而不可自拔,又再强作笑颜,给勾践灌了许多“商汤”,勾践这才停悲止泣。
文种知道入吴之期绝不容有误,就和勾践定于第二日启程。
伯嚭统帅的吴国大军就在左近的吴山虎视待命,王孙雄料定勾践不敢爽约,先行上路,与伯嚭会合,在吴山等候勾践次日前来。
勾践即日祭祀宗庙,心中无比灰暗,既觉得自己愧对列祖列宗,又担心自己此后再无机会回来祭拜祖宗。
最是仓皇辞庙日,勾践的沉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但不管心情如何低落,前路如何苍茫,还是得踏上那充满未知的旅程。
群臣送勾践夫妻到浙江之畔。
范蠡从固陵驾舟而来,迎接勾践。
群臣举酒送别勾践。
文种举起酒杯,为勾践送上祝福:皇天祐助,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
威人者灭,服从者昌;王虽淹滞,其后无殃。
君臣生离,感动上皇;众夫哀悲,莫不感伤!臣请荐脯,行酒二觞。
这一祝酒词与此前文种的励志言辞大致相同,勾践听了,仰天叹息,举起酒杯,正要一饮而尽,却突然哀上心头,停杯不饮,泪水长流,默默无所语。
范蠡见状,立即说道:“大王,我听说‘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时的圣人、贤人,都遭遇过困厄之难,蒙受过不赦之耻,不仅仅是君王才会如此啊!”范蠡的这个说法,对于文种此前苦心经营的错觉相关是一个及时而有效的补充。
文种所列举的君主案例不过四个,很容易就找出反例来,而范蠡则将“错觉激励”的范围无限扩大至所有的圣人、贤人,这就大大提高了错觉相关的涵盖度与可信度了。
范文两人所处的情境相同,自然心意相通。
此前范蠡得知文种耗费无数心血力促和议后,立刻懂得了他的苦心所在。
而在文种有了这一番惊世骇俗的表现(亦可理解为大出风头)后,同样蛰伏了十七年之久的范蠡也跃跃欲试,想要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这并不是像伯嚭对伍子胥那样的嫉妒之心,而是一种惺惺相惜,却又要比出个你高我低的良性竞争心态。
就在这一瞬间,勾践被痛苦的阴云遮蔽的心灵之门突然洞开,一缕清醒的阳光透门而入,令他心地澄明。
勾践突然想到,为什么文种、范蠡等这些大臣一直不厌其烦地力劝自己振作起来?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他是越国的君主,君在,国就在;君振作,臣就振奋;君有信心,民众才不会放弃。
相反,如果他再沉溺于失败的痛苦而不能自拔,那么,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也将黯然心伤,整个越国的民众也将人心涣散。
当这样的场景出现的时候,越王虽存而实亡。
一个没有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国家等同于一盘散沙,是永远也不会有奋起翻身的可能的。
如果真的这样,损失最大的依然是勾践。
列祖列宗筚路蓝缕才开创出来的这一份基业,也就真的折损在勾践手上了。
事实上,战败三个月来,在沉闷而抑郁的悲愤中,群臣离心离德的迹象已经渐渐显现了。
自始至终,坚决不肯放弃、苦心积虑开导勾践的只有文种和范蠡两人。
这不仅是因为和议是文种本人促成的,更因为范文两人壮志未酬,决不肯就此永远失去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
但除了这两个“外来派”,越国的“本土派”在勾践的情绪感染下,也变得十分消沉,始终未置一词。
“本土派”大夫的位子多由世袭而来,得之太易,也就不会特别珍惜。
况且,这个国家是勾践的,如果勾践本人都没有信心来忍辱负重、重振山河,他这些臣子又何必越俎代庖、苦苦操劳呢?深处忧伤中的人,只是在自己的情绪起伏中打转,很难洞察身边人的微妙情绪。
勾践也一直没有察觉到这三个月来“本土派”大夫们的情绪变化。
但是,一旦他的心灵之门再度打开,勾践就警觉到了这一潜在的危险。
战败受辱已经很对不起列祖列宗了,难道还能再让越国名存实亡吗?勾践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而要改变这一切,他首先必须从沉重的挫败感中抽离出来,以无比的自信笑对这非人的磨难,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复兴越国的重任。
勾践迅即想到了文种不断提起的商汤、周文王、齐桓公和晋文公。
他也敏锐地认识到,其实并不是“受苦受难”让他们日后“称王称霸”,而是他们在“受苦受难”之际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勇敢、坚强,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最痛苦的逆境,推动着他们在失意中奋起,最终才得以完成“王霸雄图”。
勾践突然又想到了,其实这样在逆境中“涅槃重生”的例子并不需要到古时候去找,在他的身边就有一个极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