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解题技巧与答题模板ppt课件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解题技巧与答题模板ppt课件
十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 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 哦!)
十四、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 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 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 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 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 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十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 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十、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 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十五、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 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 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例4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大海、西湖与漓江作 对比,更加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表现出了漓江水的独特美。
五、某段起什么作用:
不行!内心深处一个理智的声音在提醒我.一向以急中生智的我突然想到一个好主 意——作弊.
“我可是被逼上梁山,着实在无奈!”经过一番自我安慰,立即行动,于是,我翻语文 书,拿起两张纸,飞速地照抄起来.一节课、两节课……,同学们有些奇怪:“怎么许嘉诚
突然变得勤奋起来?”我不屑一顾地答到:“文章合为时而著,学生合为考而勤.今天 下午考语文,你说不勤怎么行?”同学们暗笑:“原来如此.”
四、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段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 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 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 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 主题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 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 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 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 特点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 (2)此段在文中,作用: •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 (3)结尾,作用: • A、总结全文 • B、揭示文章主旨 • C、照应前文 • D、照应题目 • E、引人深思
六、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七、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
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 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 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 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十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 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 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 能哦!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 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 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 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 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
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 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 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 “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 上楼去了。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 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 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 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关键时刻到了,万事俱备,只欠考卷.语文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了注意事项,尤其叮咛 一句“不许作弊”,就开始分考卷.考卷一到手,经过了姓名、座号、班级等一系列无 聊的而又不得不进行的工序,我便开始注意老师,老师“配合”得十分完美:在教 室里转了几圈,便戴起老花镜开始看什么书。诸位,此时不抄更待何时!我立即拿 出“工具”,开始“作案”,哈哈,真是“文思如泉涌,下笔有如神”。我集中精 力,任凭那些“三好学生”又是叹气又是咳嗽对老师加以提示,任凭那些“红灯生” 又是“飞鸽传书”又是“鸣金擂鼓”对我加以提示。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 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 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 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 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等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 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
走进阅读的大世界
答题技巧(一)
一、标题的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例如:阅读下文,说说文段标题的作用?
“下午考语文!”
作弊风波
当我连续询问了五位同学加一位老师才确信这个消息千真万确,此时的感觉: 茫然、麻木、不知所措,痛苦、不幸、恨铁不成钢,一种望语文书欲穿的感觉油然 而生,这次语文考试将有古诗默写,可我不会背,何谈默写?另外还有解词……这时我 才真正从本质意义上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时间不多了,怎么办?我就这 么完了吗?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三、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形象生动表达了 (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例3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了读者对白杨树 品格的关注、对新疆环境的介绍以及爸爸对他们的期望,给人以 启迪,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经过漫长的一个小时痛苦的思想教育及我的深刻反省之后,老师终于退回了我的“赃物” 及“作案工具”,声称“你是好学生,下不为例!”
还敢有下次吗?我想都不敢想。此时,我看了看表,发现离交卷时间只有十五分钟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