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付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学生经历了几年的学习,动手能力有所增强,知识面创新思维有所萌发,学习兴趣浓厚,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
但总的来说,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水平不一,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
本学期应切实加强课堂组织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放方案和学校实际情况,本期教学内容仍然以汉字研究为主,同时着重开展以“汉字研究”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观察发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并通过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能大胆学习、观察、记录、讨论、解疑释疑、实践尝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任务:1.学生能自主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
2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熟悉汉字的演化规律。
3.品味汉字的美4.认识汉字的造字方法,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5.书写汉字,写一手美观漂亮的汉字,同时创造性的书写汉字。
6、能利用所学,自觉纠正生活中的错别字,并能将所学服务于社区。
四、教学措施:1.精选和钻研教材内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课堂上突出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物的不足,并能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所需课时1 -2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23-4 汉字造字法 24=5 纠正错别字 45-6 品味汉字 57-17 书写汉字20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内容:课本1—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字的是怎样起源的过程与方法:查阅图书、上网搜集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准备:有关汉字起源的图片和课件及影视资料。
课时: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引入同学们,说到汉字,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屏幕出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汉字:课本,史书,高速公路路牌,店名……) 2,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汉字呀3,设想: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汉字,会碰到哪些困难 (点击课件,课本,史书,高速公路路牌,店名这些图片上的汉字全部消失.)4,小结:看来,咱们的生活的确少不了汉字,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借助它,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他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板书:汉字的起源)二、启发想象,让学生大胆想象一下汉字的起源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开始汉字是怎么出现的?(学生们自由讨论交流,师随机听取他们的交流)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三、汇报交流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结论,师对见解独到新颖的小组提出表扬。
四、师介绍汉字的来历1、结绳说《北史。
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仓颉造字说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供联盟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中。
3、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阵阵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出土于陕西华县的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和隼对照,十分相似。
五、小结从汉字的起源过程你们有什么感受,文字的产生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鉴于人们交往交流的扩大的需要而产生的。
六、仓颉的传说:要说阳武"清明庙会,先得从"清明"节说起。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人们利用这天扫墓祭奠,纪念祖先。
据说,这一传统习俗与字圣仓颉有关。
相传自父母去世后,仓颉日夜思念,为报答父母的大恩大德,特别是母亲为他造字和修建藏字楼操心受苦,他总是耿耿于怀。
后来,他想到自己出生于三月二十八日,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清明时分,何不利用这天去祭拜父母的坟墓,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是年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天空格外晴朗,仓颉便到父母的坟地,把坟墓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又在墓堆上插上了几朵野花,让父母亲在九泉之下宁静安息,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怀念和孝心。
此后,人们也学起了仓颉,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为官为民,都在每年这天给祖先扫墓、祭奠,表示纪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仓颉,就把 "清明"列人二十四节气中。
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后来,仓颉辞世后埋葬在史官。
阳武村的村民为了纪念仓颉这一上古伟人,歌颂他的丰功伟绩,启迪后人,就在仓颉的故居乌羽山的中峰顶端修建了一座"仓颉庙",以便进行各种纪念活动。
此庙庙址至今残存。
一村民于1951年在此放羊挖柴时,发现一石碑,碑高35厘米,宽55厘米,厚5厘米。
碑上刻有"仓圣故里"四字,石碑造艺精良,字迹刚劲有力。
此碑何人何时所立无法查考,但从碑质字迹分析,至少距现在有千百年了。
过去,每逢过年过节,村民们就去鸟羽山仓颉庙烧香磕头,祭拜仓颉。
每年清明节,举行庙会,唱大戏纪念仓颉。
随着社会的变迁,村址由原乌羽山的阳武村移至现在的阳武村。
人们为了纪念祭拜方便,于清乾隆二十年也将仓颉庙从乌羽山迁到现在的阳武村,重新塑像立碑。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文字圣祖,把鸟羽山更名为"仓圣梁"。
清乾隆四十二年,庙宇扩建,重新修复,不仅有庙而且有戏楼,并立碑纪念(残碑现存)。
此后,阳武村民在清明节举行庙会,祭奠仓颉,绵延不断。
由此,阳武的"清明庙会"远近闻名,直古流传。
曾一度,过清明庙会,远至河南、山西、山东、甘肃等省以及本省蒲城、澄城、合阳、洛川、宜君、黄龙、榆林等地的游人、商客纷纷赶来阳武祭拜仓颉,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每逢过庙会,常有大戏助兴。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江青玉军长曾带山西大戏在此为庙会助兴;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国民党团长韩波皮(中共地下党员)请来"朱班长"的名戏为清明庙会演出。
过清明庙会演出的先后还有富平、长安、白水、蒲城等县剧团。
至于村上的业余剧社经常为庙会演出自不必说。
庙会期间,设有商场、饭馆、牛羊市场、游艺娱乐等,另外还有摇会博彩。
仓颉庙的殿堂中间有一方形像台。
像台中央塑有仓颉坐像。
像台左右两侧角前,各塑有一尊书童站像,手执书一本。
庙殿周围均有壁画和诗词。
壁画为《四圣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深遂,字迹遭劲有力。
仓颉塑像神韵魁伟,四目经天,尊容庄严。
庙中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造诣,均可谓艺术精品。
原诗词如下:第二课时汉字的发展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过程,汉字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交流沟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汉字的演化过程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准备:有关各个时期的汉字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汉字是怎样产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汉字是怎样变化的。
二.了解汉字变化的各个阶段的特点1、甲骨文出示甲骨文图片,师:你们看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的工具和笔画的特点。
师: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2.金文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师: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3 . 大篆介绍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介绍小篆也叫“秦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