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19.20世纪欧洲美术

第十三章 19.20世纪欧洲美术

课题:第十三章19.20世纪美术提要:文艺复兴绘画、巴洛克绘画和十九世纪绘画是二十世纪前世界美术史上并立的三大绘画高峰。

与前两个绘画高峰相比,十九世纪绘画艺术体现了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阶段,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诸流派的历史源头。

内容:一、浪漫主义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沼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

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

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

1819年,年仅26岁的席里柯根据1816年所发生的沉船事件创作了震惊画坛的《梅杜萨之筏》,从此,揭开了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序幕。

浪漫主义画家不同于达维特、安格尔那样热衷于希腊、罗马的古典规范,热衷于从希腊、罗马神话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是立足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热衷于从中世纪、东方文化中寻求灵感;在创作中,他们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

藉里柯(G6ricault,179l一1824)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

<受惊的马>、<狮摞马>、<埃普松赛马>都是捕捉动物神情的力作。

不过,借里柯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画笔凝聚着时代感情。

1812年,他第一幅参加沙龙的作品<骑兵>以一位挥刀驰骋的指挥官表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荣立金奖。

两年之后,他又展出<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与前者形成鲜明对照,绝好地体现了拿破仑的溃不成军。

1816年发表的<梅杜萨之筏>,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梅杜萨之筏》: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

义愤填膺的借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

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

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

当这幅巨作在英国首次展出时,便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浪漫派画家。

他以富于激情和动感的构图与色彩挑战了保守的学院派传统,受到青年一代画家的普遍尊敬。

在他的画面上,除了飞腾的笔触与跳跃的色块,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个欧洲人在描绘一个骁勇善战的东方民族时所流露出的力量和兴奋。

《自由领导人民》: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二、现实主义西方19世纪的美术思潮。

最早起源于法国,其中心也是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于30~70年代间,曾掀起过一场强大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革命后,首次用“写实主义”这个词来自称。

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画家G.库尔贝,最早的理论家为尚弗勒里,其第一份宣言发表于1855年。

库尔贝等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既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那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

它认为现实生活本身便是最适当的题材来源,无须进行粉饰。

它坚持表现当代生活,并往往以社会低层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和满怀同情地描绘他们的处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

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

在法国,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继1830年革命以后,又掀起了规模更大、波及全欧的1848年革命。

这场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

具有批判性质的写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

库尔贝: 1819年6月10日,库尔贝诞生在法国东部弗朗什—孔太山区一个葡萄园主的家庭。

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

他的许多自画像,如《叼烟斗的库尔贝》、《带黑狗的库尔贝》和大型寓意画《画室》中的库尔贝,都具有这样的气质。

在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佛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

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

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

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

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石工》:1849年完成的《石工》,是库尔贝的重要代表作。

这场景是库尔贝在途中亲见的一幕,石工艰苦的劳活使他震惊了。

画上那个老工人形象非常感人。

他跪着一条腿,在低头砸石块,对照身后那个年轻石工,他的劳动量似乎是超负荷的。

再从艺术形式处理上看,画家以两个背朝着观众的石工姿势来展现,目的是要加强生活形象的偶然性,决非人为化,可是画面的构图显得不大平衡。

观众只能注意到人物的动势。

当这幅画在沙龙展出时,官方的舆论与批评有如疾风暴雨。

说他爱低级、爱庸俗,说这种艺术乃是对艺术的玷污。

此画不幸于1945年时被毁了。

原作有160×259厘米,原藏德累斯顿国立画廊。

米勒: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拾麦穗者》: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晚钟(晚祷)》:1858~1859年间,米勒创作的杰作《晚钟》。

一个叫《晚钟》,另一个是《晚祷》,常常引起混乱。

这两个名字,一个虚,一个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能够高度概括绘画的内容,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那就两个都叫吧!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

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

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

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三、印象主义在西方美术史上,印象主义一词有两层含义:①指产生于法国的印象主义画派;②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内的印象主义美术思潮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后者具有世界性意义。

印象主义流派出现于1874年。

印象主义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的,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反对当时已经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源泉、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它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G.库尔贝的写实作风的影响和推动下,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印象主义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习惯,摒弃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主张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视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在绘画表现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印象主义还从小荷兰画派、西班牙的 D.委拉斯贵支、英国画家J.M.W.泰纳、J.康斯特布尔的作品中吸收了营养。

日本浮世绘、中国绘画对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和创新都起过促进作用。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主义的代表。

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1926年12月5日卒于吉维尼。

莫奈的少年时代在勒阿弗尔度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