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职业道德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 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 标,并为实 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对职业效能感所强调得对个人完 成职业规 定的内容和职业行为过程的信念的掌握,使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的过程中 更清晰、更目标的对个人作出评估,从而进行合理、可行的生涯规划。
直诚、
精诚、
真诚—— 真情的自然流露,人 性的平和本性
信诚—— 符合实际,言语真实 不虚
直诚—— 不计个人利害,做事
不绕弯子,惟求真求善
精诚—— 做事坚持不懈,精益 求精
恩”的情感 “恩”的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是对他人和周围
环境的尊重和敬意。培养“恩”的道德情感,才能与他人、周
围环境和天地自然建立和谐的伦理关系。每一个从业人员对
1、职业活动中基本的道德情感 A 敬畏感 B 羞耻感 C 义务感 D 幸福感 E “诚”的情感 F “恩”的情感
积极体验,自我调节 首先 任何道德情感都来源于人们对道德行为的直接体验 其次 职业道德情感的养成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自我调节
二、职业道德情感 定义: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所引起的情绪体 验,是从业人员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中心环节。
(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 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
(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 (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 共财务,廉洁奉公。由于各行各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 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 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行为是作为大学生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这也是社会一般 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还 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道德会 给公司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需要,也是 我们应当具备的条件。
现代的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学校对道德 教育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 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 从学生角度看,知己是高材生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 平和素养的提高,然而等毕业后进入社会,往往会感到现实残酷。
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内在动力。
爱岗敬业为社会多做奉献是人生的幸福。因为这样你虽然苦了自
己,却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更多的人生活得美好,你的人生价值
也得到实现。
“诚”的情感 这里的诚区别于“诚信”,这里的“诚”主要指率
真、无私、不懈怠、不抱怨、顺应自然等等。
古人把诚分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真诚、
最后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其职业特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培养学 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变换作 好准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变换也可 消除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厌烦心理,重新调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 性。
在学习中要和实习活动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即道德教 育与实践相结合,,来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 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要求。来培养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职业与道德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 任,职业良心,对学生在源上进行综合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 生能力的培养,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 目标的首位。
首先学校在职业道德规范应当要求以下几点: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
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 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 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 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 表现出来的。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 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 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 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 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5)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 长期坚持做好的小事,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成就大事。比如:要培 养敬业精神,首先要从热爱本专业做起,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
其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也要要求: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教 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着 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 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 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 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水准提 高,是职业岗位的本质属性和职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 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 的具体化。
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 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 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 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 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 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 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 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 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促使从业人员对善的职业行为倾心向往努力效 仿,对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则厌恶、憎恨,努力避免;不良的职业道德情 感则让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导致错误职业 行为的发生 1、职业活动中基本的道德情感
敬畏感 一位哲学家曾说:”敬畏就是对事物尊严的直 观。”就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职业规范和要求的认同和敬 仰,对不道德职业为行为所带来的惩罚和人格贬损的畏惧。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 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 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羞耻感 从业人员对于自己不道德的职业行为产生的不光彩的心理和
周围环境、天地自然抱有一份“感恩”之心,才能时时处处维
护工作环境的整洁,爱护设备、工具,节约资源,尊重他
人,并且自己也能在这种环境中分享工作的快乐。“待物如待
手足”,“物心如人心”,只要从业人员能用心地去爱惜、使用 物品,物品就能发挥最大功效。 2、积极体验,自我调节 职业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职业 道德情感的培养,一方面依赖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外在培育,另一方 面又需要从业人员的内在自觉,而后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 职业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首先,任何道德情感都有来源于人们对道德行为的直接体验,形成 对职业道德情感的正确判断,这是职业道德情感养成的起点。 其次:职业道德情感的养成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自我调节.这种调节就是 努力使外在舆论和内在体验相一致时,职业道德情感就得到维持和巩 固.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 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 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 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 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 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
自责的心理。羞耻感是促人奋发和自我完善的原动力。能让从业人员在
职业活动中对自己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改
正。
幸福感 是从业人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或取得的工作业绩产
生的归宿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对幸福感的强烈追求促使从业人
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提高职业技能。这是个人
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 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 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 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 业道德等等。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1、动力不 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 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 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2、缺 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 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 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 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 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 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 神。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 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 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 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 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