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儿科护理
适用专业:护理
总学时数:54学时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护理药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传染病护理。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二、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

以儿科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知识为向导,为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及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对儿科常见病病人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并能正确处理。

(2)能够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

(3)能进行学习和更新儿科护理学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知识目标:
(1)掌握小儿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健康教育。

(2)熟悉小儿各系统疾病的护理。

(3)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监测须知。

3、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严谨的护理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约占考试内容比例的20%。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1、课程概述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

主要涉及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整体护理,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应用性的特点。

是关于认识儿童疾病及其预防和护理患儿,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学科。

2、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以先导课程为基础,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学以致用。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着重阐明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各系统疾病护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3、课程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建议
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六、考核建议
1、考核方式;
(1)形成性考核占60%,包括出勤10%、态度10%、表现10%、成果展示30%等。

(2)终结性考核占40%,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

主要是能力考核.
2、考核内容
(1)能力考核:能进行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及预防保健,能够进行新生儿喂养指导、小儿生长发育监测、新生儿护理等
(2)知识考核:考核学生在护理工作中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生长发育监测的相关知识,各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等相关知识。

七、教学资源利用及要求
1、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
(1)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70%,中级职称30%人。

其中兼职教师占70%。

(2)学历状况:研究生学历占20%,本科学历占80%。

(3)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占100%。

2、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儿科护理学》史良俊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参考资料:
①《儿科护理学》崔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儿科学》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③中国护士网()
④中华医学会()
⑤《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科研部主办
3、实训(验)条件要求
校内实训地点为医学技术系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实训室内有常规儿科护理常用器械,能基本满足学生操作。

校外应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进行实习。

4、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多媒体课件、有相关教辅教学材料、实训实验指
导手册、网络资源:/erkehuli/bottom02.htm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