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小学生近视眼预防的干预方案
近视眼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第二大问题。
目前仍缺乏对近视的病因、发病机制的正确认识,临床上对于减缓近视眼发展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而高度近视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如青光眼、视网膜剥离和失明,这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近视眼的发生与较少的户外活动有关。
因此有人提出在现阶段,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然而,在中国农村进行的一项研究曾报道户外活动时间和近视眼之间无明显的关系。
所以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本研究主要对北京市小学生实施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干预措施,观察6个月后的近视进展程度,对干预措施的效果做出评价,探讨中小学生近视眼预防的干预方案。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从北京市16个区县中随机抽取2个城区(宣武区、朝阳区)和3个郊区县(房山区、通州区、昌平区),每个区县抽取1所小学。
所抽取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中自愿参加小学生近视眼干预活动,并签署家长知情同意书的小学生作为本
次研究的对象,在干预活动期间患有远视眼和沙眼、青光眼等眼部疾患的小学生不包括在内。
个体干预措施包括延长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设备使用、佩戴低度凸透镜3种,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自愿选择干预措施。
最后纳入本次研究的学生共2375名,年龄6~13岁,其中男生1204名,女生1171名;~五年级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1.6%,17.8%,22.1%,18.6%和19.9%。
其中选择1种干预措施的有1038名,2种干预措施的有882名,3种干预措施的有144名。
本论文以仅选择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一种干预措施者为试验组,以未选择任何干预方法的311名学生为对照组,仅对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户外活动干预的具体措施每天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累计3.5h以上,包括上学来回路途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体育课时间、放学后回家户外活动。
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监督。
1.2.2近视界定标准采用非散曈状态下计算机验光的屈光度作为近视的诊断依据,并采用刘菊对6001名3~15岁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下近视眼阳性界值的结果,作为近视眼与否的判定标准。
其中双眼中只要有一眼为近视即被诊断为近视;两只眼中有一只眼为远视且另一只眼不为近视判断为远视;两只眼均不近视或远视判断为正视。
1.3质量控制在项目开始之前(2011年6月)以及干预完成之后(2011年12月底),征得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同意后,由专门的培训人员于基线和终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计算机验光。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和与视力有关的活动的情况;计算机验光检查由专业验光师使用经过鉴定校准的台式计算机自动验光仪进行验光。
1.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基线情况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干预的效果评价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协方差分析。
以干预后的视力情况(1=近视;0=正常)作为因变量,基线时的右眼等效球径(计量资料)作为协变量,是否延长户外活动时间(1=是;0=否)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考虑到近视的发生在男女间存在差异,故再按性别分层后进行分析;以干预6个月后的右眼等效球径作为因变量,基线的右眼等效球径作为协变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与否作为自变量,组内回归齐性检验满足条件时做协方差分析。
2结果
2.1基线调查结果单纯选择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人数共295人,对照组311人,两组基线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延长
户外活动时间组右眼等效球径均值为(-0.54±1.38)D,近视患病率为22.5%;对照组分别为(-0.63±1.34)D,2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Y2值分别为-0.906,2.180,P值均>0.05)。
2.2个体干预效果分析
2.2.1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对小学生患近视眼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不进行性别分层分析时,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组的小学生患近视眼的OR值为0.586(95%C/=0.402~0.853)。
按性别分层后,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组的男生患近视眼的OR值为0.513(95%cC/=0.297~0.885)。
2.2.2右眼等效球径值改变的协方差分析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右眼等效球径值的改变情况,组内回归齐性检验显示自变量与协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521),满足协方差的分析条件。
不进行分层时,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右眼等效球径的均数大于对照组。
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男生试验组降低了近视发生的可能(P<0.05),而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个体干预措施,对北京市小学生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视力干预,对干预6个月后的数据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小学生应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男生在这方面更应该注意,防止近视眼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减缓近视发病的可能。
Deng等63对147名6~18岁儿童近视眼的发病情况进行队列研究发现,非近视眼儿童在上学期间参加户外活动的时间(10.95±5.95)h/周]高于近视眼儿童(8.25±6.25)h/周],他们还认为,对于近视儿童和非近视儿童来说,在暑假期间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能够显着减慢视力的发展进程。
Rose等67比较了新加坡(628例)、悉尼(124例)的6~7岁华裔儿童中近视眼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提示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保护因素。
Guggen-beim研究了户外活动时间和躯体活动本身与儿童近视眼发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眼的发病有更大的联系。
随着户外活动时间的增多,眼球可以接受更多外界的自然光线,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Smith等69在研究新加坡青少年户外活动与近视眼患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户外活动保护视力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户外光线相比室内较充足,户外自然的光线使得视野变得宽广,视物变得清晰。
本研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项目干预时间只有6个月,可能会影响到结果指标的观察效果,因此有必要继续延长干预时间,进一步评价干预的实施效果。
其次由于调查规模和范围较大,调查时间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此无法进行散曈后
计算机验光检查,部分因睫状肌调节过强造成的假性近视无法排除,使近视患病率可能略高于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