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燃烧及其条件教学设计
(楚店中学张学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如镁条、铁丝、木炭、红磷等的燃烧,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概念。
②理解燃烧所需的条件。
③认识着火点的概念。
④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九.板书设计:
第1 课时燃烧及其条件
1、燃烧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十、巩固练习
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气瓶中,火柴燃烧的作用是()
A.补充氧气B.增加可燃物
C.升高铁丝的着火点D.升高细铁丝的温度
2.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
是()
A.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D.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3.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
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4.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氧化铜
C.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才能燃烧得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2)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
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3)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