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课题实验实施方案
靖江市越江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总目标”到“阶段目标”;从“教材编写建议”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有明确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不仅如此,“附录”中还特地具体地提出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这些要求和安排如何贯彻、落实?《课标》中并未提出相应的措施。
目前,不少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要求孩子读背《好词、好句、好段》、《词、句、段集锦》、《绝妙好词、好句、好段》等等书籍来进行积累,这样既不符合儿童心理,又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其量只能算是成人的一本“作文片断摘录本”,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毫无趣味可言的“书”,只记住了一些“空壳”的语言,却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也无法实现“积累——运用”的迁移,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
前几年的课改进程,课外阅读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课程改革正呼唤着相关的课外阅读实验研究。
(二)混乱无序的课外阅读现状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
1、课外阅读无目的对我校学生调查显示:96%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但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31%的同学是随便翻翻,45%的同学是什么有趣读什么,相当一部分人读卡通书。
2、费时低效调查中,94%的同学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按每分钟100~200字的阅读量水平,一年40万字的阅读量是可以完成的,但实际情况表明,不少人无法完成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前面看,后面忘,根本谈不上积累,原因在于:①也知道一些读书方法,却很少在课外阅读中运用;②阅读速度过慢;③缺少在运用中巩固积累的内化环节。
因此我校提出“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的课题研究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适应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适应我校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价值
1、通过多种阅读活动,使学生主动阅读、积极阅读、快乐阅读,从而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滋养,丰富生命个体的精神世界。
2、通过科学认读,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大胆实践,摸索一条有特色的语文学习之路。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阅读技能目标,使儿童掌握阅读的方法,具备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
2、知识教学目标,使儿童获得较系统的语言知识、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儿童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
3、智力发展目标,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发展儿童智力。
4、心理品质目标,即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觉的阅读态度。
5、情感教育目标,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以教育生态学原理和相似论原理为理论依据,了解儿童阅读的生理、心理机制,指导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读本,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构建儿童阅读的整体、协调、和谐的环境。
2、根据阅读心理学,在认读过程中训练学生阅读方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阅读教育是一种语言训练,对学生的听说和写作起到规范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在现代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科学合理综合的阅读课程建设,针对认读主体年龄特点,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营造学习化生态环境,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紧密配
合和资源整合,着力培养儿童的阅读素养,并为儿童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打下基础的儿童阅读体系。
六、实验措施
1、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过程”是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十分复杂的过程,如果不懂得方法,或者方法不当,势必事倍功半。
2.指导语言积累方法
(1)多读、多看、多听、多问、多查、多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日常生活或阅读中做个有心人,准备一本剪贴本或记录本,将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记下来,以作积累。
(2)及时归类,纳入旧知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
阶段性地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的博闻强识,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
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
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3、建立发展性、激励性评价机制,淡化结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语文积累不是结果的描述,而是状态的描述,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
实验中,重视对学生的积累意识、积累兴趣、积累方法、积累习惯的评价。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蒋少忠
2、课题主持人:叶红
3、成员: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3年9月至10月讨论,申报立项,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学生,培训实验教师,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科学认读的活动方式、有效策略。
(2)课题组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定期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
(3)2014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并参加共同体会课,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第三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