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信度

4. 信度

rkk=[K/(K-1)][( Sx2-Kpiqi)/ Sx2] 式中,pi为题目的平均通过率,qi=1-pi 。 K-R21公式计算较为简单,但求得的信度系数有低估 的倾向,当题目难度相差大时偏差更大。公式K-R20和KR21只适用于0,1记分的测验。
2.克伦巴赫α系数
适用于非0,1记分的一种内在一致性系数。其公式 如下:
信度是一个理论上构想的概念,在实际应 用时,通常以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 关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因为测验分数的 误差来源不同,估计信度的方法也不同,故 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 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下面介绍五种估计信 度的方法。
continue
一、重测信度
(一)定义与计算 (二)误差来源 (三)计算重测信度的几个假设 (四)使用重测信度的优缺点 (五)注意事项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验分数的真变异 数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
rxx=ST2 / Sx2 式中,rxx代表测量的信度,ST2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 Sx2
代表是实得分数的变异数,即总变异数。
该定义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信度指的是一组测验分数或一列测量的 特性,而不是个人分数的特性;
(二)误差来源
1. 测验两种形式是否等值: (1)测题取样是否匹配; (2)格式是否相同; (3)内容、题数、难度、平均数、标准差是否一致。 2. 被试方面情绪波动、动机变化等。 3. 测验情境的变化,偶发因素的干扰。
(三)等值测验应符合的条件
等值测验可避免重测法的缺点,但所使用的必须是真 正的复本。复本应符合以下条件:
三、分半信度
(一)定义和计算
在测验无复本且只能施测一次的情况下,通常用 分半法估计信度,即将测题分成对等的两半,根据各 人在这两半测验的分数,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计算 其相关系数,作为信度指标。
分半信度考察的是两半题目之间的一致性,故这 种信度系数也称内部一致性系数。计算分半信度仍然 可用积差相关方法。
时间取样 内容取样 时间与内容取样 内容取样 内容的异质性 评分者间的差异
随堂练习
1. 假设有一份主观幸福感调查表,先后两次施测 于10名学生,时间间隔为半年,结果如表所示,求该 测验的重测信度。

被试
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X1 16 15 13 13 11 10 10 9 8 7 X2 16 16 14 12 11 9 11 8 6 7
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 致性达到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当多个评分者评多个对象,并以等级法记分时,可 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系数)作为评分者信度的估计:
W=[∑Ri2-(∑Ri)2/N]/[(1/12)K2(N3-N)] 其中,K是评分者人数,N是被评的对象数,Ri是 每一个对象被评等级的总和。
重测信度高,说明分数受被试状况和测验情境变化 影响小。这里题目取样并不影响重测信度。
(三)计算重测信度的几个假设
1.所测量的特性必须是 稳定的; 2.遗忘与练习的效果相同; 3.两次施测期间被试的学习效果没有差别。
(四)使用重测信度的优缺点
优点: 能提供有关测验结果是否随时间而变异的资料,
可作为预测受测者将来行为的依据。 缺点:
(二)分半的方法
要计算分半信度,首先是如何将测验分半,以便 得到最接近的可比较的两半。通常采用奇偶分半法。 使用此方法应注意: 1.一组解决同一问题或互相有牵连的题目应尽量安 排在同一半内。 2.当试卷中有任选题时不宜使用分半法,速度测验 也不宜用。
(三)校正公式
分半法求得的相关仅是半个测验分数相关,应使 用“斯皮尔 曼—布朗”公式加以校正,藉以估计整个测验的信度。 1.斯皮尔曼—布朗公式
2. 两次测验的时间间隔要适当,若太短,由于测 验太相似被试可能厌倦,若太长可能又会因新的学习 而产生干扰。
(五)使用复本信度的局限
1. 只能减少但不能完全消除练习和记忆的影响; 2. 由于第二个测验只改变了题目的具体内容, 已经掌握的解题原则可以很容易地迁移到同类问题。 3. 对许多测验来说,建立复本是十分困难的。
信度的理论 信度的估计方法 影响信度的因素 测量的标准误差
真分数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 误差分数的平均数是零(由于测量误差
具有随机性); ➢ 误差分数与真分数相互独立,即相关为
零; ➢ 两次测量的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实得分数、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间有如 下关系:
SX 2 =S T2+SE2
2. 假设用A、B两型创造力复本测验对初中一年 级10个学生施测。结果如表所示,X1 ,X2 分别代表A、 B两型测验。求该测验的复本信度。

被试
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X1 20 19 19 18 17 16 14 13 12 10 X2 20 20 18 16 15 17 12 11 13 9
二、复本信度
(一)定义与计算 (二)误差来源 (三)等值测验应符合的条件 (四)注意事项 (五)使用复本信度的局限
三、分半信度
(一)定义及计算 (二)分半的方法 (三)校正公式
四同质性信度
(一)定义 (二)计算
五、评分者信度 六、几种信度估计方法的比较
continue
一、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
3.卢伦公式:
rxx=1- (Sd2/Sx2) 其中,Sd2表示两半测验分数之差的变异数,Sx2表示 整个测验分数的变异数。
四、同质性信度
(一)同质性的含义
所谓同质性指的是测验内部题目的一致性。 即测 验里各题得分为正相关(测验里各题得分相关为零叫 异质)。 题目内部的一致性主要受两方面变异的影响:
(一)定义与计算
1. 定义 根据一组被试在两个平行(等值)测验上的得分计算
相关系数。
测验复份A 最短时距 测验复份B 因为它反映的是两个测验之间的等值程度,故又称等 值系数。
2. 计算方法
rxx =
∑ XAXB- ∑XA ∑XB/N NSASB
式中,XA 、XB为同一被试在两个测验复份A、B上的分数,XA 、XB为A、B 两型测验的平均分数,SA 、SB为A、B两型测验的标准差,N为被试人数。
容易受练习和记忆的影响,前后两次施测间隔的 长短必须适度; 第一次尝试所发现的错误也可能导致 第二次反应的变化而增加误差变异。
(五)注意事项
1.两次测验的时间间隔要适当。最适宜的时距随 测验目的、性质及被试特点而异;
2.此方法适用于速度测验或人格测验,不适于难 度测验;
3.注意提高被试的积极性。
二、复本信度(等值系数)
(一)定义与计算
1.定义 用同一种测验,对同一组受试者,前后施测两次, 再根据受试者两次测验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得重 测信度。
即 测验 时距(几分-几年) 再测验
此种信度能表示两次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反映测 验分数的稳定程度,故又称稳定性系数。
2.计算方法
计算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的变式: ∑ X1X2- ∑X1 ∑X2 /N
1. 各份测验测量的是同一种心理特性; 2. 各份测验具有相同的内容和形式; 3. 各份测验的题目不应有重复的地方; 4. 各份测验题目数量相等,并且有大体相等的难度、 区分度; 5. 分数分布(平均数和标准差)大致相等。
(四)注意事项
1. 两个测验必须在项目的内容、形式、数量、难 易、时限、指导语等方面相同或相似;
六、几种信度估计方法的总结比较
信度的估计方法与测验复本的数目以及施测次数的关系
所需要的施 测次数


所需复本的数目


分半信度 同质性信度 评分者信度
复本信度 (连续施测)
重测信度
复本信度 (间隔施测)
各种信度系数相应的误差来源
信度系数的类型
变异数的来源
重测信度 复本信度(连续施测) 复本信度(间隔施测) 分半信度 同质性信度 评分者信度
第四讲 信度
导学
信度是评价测验优劣的重要指标,了解信度的相 关知识是编制优质高效测验的前提。通过本章的学习 我们可解决三个问题:
一、明确信度的理论定义及操作定义;(难点) 二、掌握几种常模参照测验的信度估计方法; (重点) 三、了解影响信度的因素,在信度估计时尽量避 免由此造成的误差。
内容细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4.1)
即实得分数的变异数等于真分数的变异数加上误差变异数。
(推导公式)
SX 2
=
S
2 T+E
= S T2+SE2 + 2r TES TSE
=S T2+SE2
公式(5.2) 只涉及随机误差的变异,系统误差的变异包 含在真分数的变异中,即
ST 2=S V2+SI2
(4.2)
式中S V2是与测量目的有关的(有效的)变异数,SI2 是与测量目的无关但却是稳定的变异数。
信度系数要达到多高才可以接受呢?
一般能力与学绩测验的信度系数在0.90 以上; 人格测验的信度系数通常在0.80 以上。 当rxx <0.70 时,不能用测验对个人作评价,也不能在团体间作比 较;当 rxx ≥0.70时,可用于团体间比较; 当rxx ≥ 0.85 时,可用于鉴别个人。
第二节 信度的估计方法
可得公式:SX 2= S V2+SI2+SE2
(4.3)
Sx2
SV2
SI2
SE2
ST2
这就是说,一组测验分数之间的变异性是由与测量目 的有关的变异数、稳定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数和测 量误差变异数所决定的。
第一节 信度的理论
一、信度的定义 二、信度系数
continue
一、信度的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