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政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
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
“百家”:泛指数量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十家: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争鸣”:指相互争论、诘难、批驳。
夏一商、周先时秦期时的期文化:
[诗史巧记]
——中华文明的勃兴
文明象征的成熟文字;
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
一、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艺、教育:
(四)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 天下”的政治愿望。
士阶层 “士”原是贵族最低阶层, 拥有一定数量的封田,受过六 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春秋战 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他 们既无田可食,又失去了原来 的官职,逐渐成为传授知识的 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 是,“士” 演变为中国最早 的知识分子。
济 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

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
文 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 想家,从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游说诸侯,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争相发 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深化认知
一、三代时期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
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多次出现“民族融合”“文化认 同”“国家认同”等词语,体现了对“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民 族自信”“民族自强”这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2018·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
诸学 子派 百儒 家家
道 家 墨 家 法 家 兵 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代表阶层
没落奴隶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没落奴隶主阶级
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 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三、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一)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 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 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 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 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 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社 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 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后 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2.文艺:《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3.教育:“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游士游学现 象活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学 人 主要思想 派物
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道 老 1.哲学思想:① “道”的思想。道是凌 家 子 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
观:天是以“道”为本原的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是自然无为而 又无所不为。③辩证法思想:a矛盾是普 遍存在的。b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c 实现矛盾双方转化的途径:守静2.政治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 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 都 主 张 以 德 、 礼 治 国 : 孔 子 提 倡 “ 为 政 以 德 ” , 孟 子 要 求 统 治 者 “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 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雅言,而未涉及诸侯各国对传统文化 的态度,故 A 项错误;“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 者必雅言”可知儒家思想传播与雅言无关,故 B 项错误;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 C 项错误;据材料 “雅言又称正言”、孔子“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 执礼,此三者必雅言”可知,孔子对西周文化的认同,故 D 项 正确。
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孔 1.思想核心:“仁”和“礼”。2.政治思想: 1.在当时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
子 为政以德3.天命观(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 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
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 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
先位置。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
集权国家2.哲学:反对儒家 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 孙 1.重视战争规律。2.注意利用和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家 膑 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3.重视
人的作用。
补充: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
“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 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 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 1.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荀子思想取诸百家,是战国 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
(伦理思想):性恶论3.政治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 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君舟民 响。 水”的思想
补充: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基
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孟 儒子 家
1.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1.《孟子》一书在唐代以后被当做
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人性论(伦理 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思想):人性本善说。3.义利观:养浩然之 之一。2.孟子被尊为“亚圣”,对
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派别 人物
主张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中庸
孟子 儒家
荀子
“仁政”;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
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合 法家 韩非
学 人 主要思想 派物
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墨 墨 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 家 子 用、节葬
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 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 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法 韩 1.政治:主张法、术、势相结 1.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家 非 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 政治体制的需要。2.与儒家思
事物既然都是绝对的相对,就无所谓是与 非。所以,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2.人生观:“逍遥”的人生态度3. 天命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 自然
补充: 1、“无为而治”强调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既尊重自 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 哲学观。 2、荀子主张“知天命而用之”,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 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体现了“儒道争锋。”
2、(2018·绵阳三模)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
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这反映了当时 ( )
A.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
C.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D.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合
1.含义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 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 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 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 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 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 杀(杀:shài。亲族按血缘的远近而由亲及疏的等差 ),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问政》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本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荀子强调“以德服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者的榜样作 用。”) 3、性善论:强调扩充总结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 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 格,二者其本质是一致的。 4、荀子提倡的礼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