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
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
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
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
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
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
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
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
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
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袖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随和践行的目标。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顽强的奋斗之歌: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有抛洒的汗水;大草原,戈壁滩,到处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
面对贫穷的村庄,木讷的农民,生活的艰难,有过彷徨,有过悲伤,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荷,我们坚强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演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过程,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无不给它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
它是一面镜子,不仅映射着新中国青年蹉跎与奋进的身影,而且集中反映出共和国曲折发展的足迹。
因此,这是一段内容异常丰富又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
认真回顾这段历史,予以科学总结,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史研究、经济史研究、青运史研究,对于深刻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都是有所裨益的。
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
在“文革”这场浩劫的鼓荡下,千百万下乡知识青年深受其害。
揭示这种血脉相通的联系,对于认识“文革”的灾难性质;对于提高人们反“左”防“左”的自觉性;对于教育年轻的一代,不再因盲目而盲从,因无知而无畏,因愚昧而受利用,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
本书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
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
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本书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
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
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本书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
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
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
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
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
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
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
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
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
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
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
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
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
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
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
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袖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随和践行的目标。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顽强的奋斗之歌: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有抛洒的汗水;大草原,戈壁滩,到处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
面对贫穷的村庄,木讷的农民,生活的艰难,有过彷徨,有过悲伤,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荷,我们坚强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