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 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指标
❖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传统社会以土地依赖为特征的家庭保障,使民众对社会 保障的需求程度低;现代社会则反之
❖政府介入程度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一定时期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社会保障行为相提并论
2. 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济贫制度形成的标志:1601年,英国颁 布《济贫法》(《旧济贫法》、《伊丽 莎白济贫法》)
❖背景 ❖内容 ❖特点及其在社会保障史上的意义
❖《旧济贫法》后济贫制度的发展
《旧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 家庭保障功能的丧失
❖圈地运动→失去土地 ❖人口流动
❖ 教权衰落
❖ 开启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历史:不确定 性、临时性→稳定性、经常性
❖ 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共同分担的社会 保障机制:雇员缴费+雇主缴费+国家 资助
劳。收庭使改上
工 组 织 : 《 社
入生人变, 受计们普没 到承因通有 损担公人什 失者害们么
会 的死事的事
❖ 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受保障者不必以 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罚为受益条件
——[古埃及]《死亡之书》
穷人求助,我总乐意帮助;孤儿求助,我就伸出援手。 我为水深火热中的人祝福;我也使寡妇的心欣慰。我 以正义做衣服穿上,公道是我的外袍,我的华冠。我 做盲人的眼睛;我做跛子的腿。我做穷人的父亲,我 常为陌生人伸冤。
——《旧约圣经·约伯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 “斯宾汉姆兰德法案”(1795) ❖ 内容
❖ 对工资低于最低限度的工人,由教区按面包价格和一个成年 男子赡养的人口数予以补贴
❖ 实施情况:伯克郡等地 ❖ 意义
❖ 体现人道主义和平等主义 ❖ 包含了后来“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
❖ 后果:阻碍了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 平均主义→挫伤劳动积极性 ❖ 阻碍劳动力流动 ❖ 限制自由竞争
❖16世纪亨利八世(1509-1547)的宗教改革
❖ 民族国家和王权的兴起
❖政府希望介入济贫事务以加强和发展世俗权力
❖ 社会动荡
❖贫困;失业;流浪……
❖ 16世纪的社会福利改革(P21最后一段)
《旧济贫法》的内容(P22)
❖全国范围的济贫行政体系的建立
❖济贫院-济贫区-贫民救济官
❖资金筹集
❖征税:富裕地区补贴贫困地区
❖公共事业:修路、筑—桥—汤、普兴逊义:学《、中世办纪义经冢济社会史》
官办慈善事业
❖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济贫
❖皇帝之“赐” ❖政府赈灾 ❖义仓:官督民办社会救助机构
❖“ (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 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 凶年,名曰义仓” (《隋书·长孙平传》)
《济贫法修正案》(新济贫法,1834)
❖ 内容
❖济贫院规则:取消斯宾汉姆兰德制及家庭救助, 实行济贫院制
❖管理机构:中央设置三人委员会,地方设济贫委 员会,管理济贫事宜
❖ 后果
❖减轻财政负担→受到社会上层和中产阶级欢迎 ❖院内生活条件恶劣,劳动繁重→贫民望而却步
❖ 意义
❖确认要求社会保护是公民的合法权利 ❖社会负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
保险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不再是统治 者的恩赐与怜悯
二、十月革命与前苏联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革命成功前,列宁阐述了国家保险思想 ❖1917年11月13日,苏俄宣告对工人及城
乡贫民实行全面社会保险 ❖前苏联社会保险的特点:国家保险 ❖前苏联社会保险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国家保险思想
❖国家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工人 提供保险
❖ 西方
❖6世纪末,罗马市政府购买谷物,无偿发给丧失劳 动能力者和阵亡将士遗属
❖15世纪末,法国政权接管教会的福利设施 ❖15世纪,都铎王朝征收济贫税,分教区救济贫民
民办慈善事业
❖ 中国
❖宗族:义田、学田
❖“后世君子私田之公於族者曰义田,义田之给於士者曰 学田。”(《沙陇胡氏学田记》)
❖私人机构: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 [宋]刘宰“粥局”、[清]熊希龄“慈幼局”
三、社会保障的阶段
❖以政府介入或制度化为依据
1601年 英国《旧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 德国社会保险三法
慈善事业时代或 济贫制度的形 现代社会保
前社会保障阶段 成与发展阶段 障阶段
❖以社会保障实践的内容为依据
19世纪80年代
1942年
德国社会保险三法 《贝弗里奇报告》
社会救助型 社会保险型 社会福利型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1935年
❖背景
❖内容
❖意义
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背景
❖ 经济大萧条(1929-1933)
❖ 失业人数:1500万-1/3 ❖ 银行倒闭:私人储蓄化为乌有 ❖ 人民不满:老年人、失业者进军华盛顿
❖ 罗斯福总统的执政理念
❖ 社会对所有人的福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失业的原因不在于失业者个人 ❖ 公共援助是文明社会的正义问题 ❖ 自由与安全同等重要
越存 出风 家险
❖经济关系+超经济的亲情关系
庭始
❖经济基础:以土地保障为基础
而终 成在
❖自然就业+土地的稳定产出
为家
❖社会条件:家庭、家族成员共同居住
普庭 遍内
❖自然村落;家族
性得
❖文化条件:独特的家庭伦理与社会规 范
社以 会化 问解
❖尊老;慈幼;养疾;恤孤
题,

三、工业化对家庭 及其保障模式的冲击
3. 慈善事业时期和济贫制度时期 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
❖ 救助性质:居高临下的施舍——仁政 ❖ 救助目的: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灭火器) ❖ 保障项目:非常有限——救灾济贫 ❖ 保障水平:非常低 ❖ 保障效果:不能有效解决社会成员生存问题
结论
与慈善事业时期相比,济贫制度的出现 虽意味着社会保障的巨大发展,但与现 代社会保障相比,只能视为社会保障由 非制度化向制度化发展的过渡时期
❖家庭经济功能削弱
❖生产、消费的分离→家庭生活水平及保 障能力取决于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状况
❖家庭人口规模缩小
❖生育观念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变化→养 儿防老观念受到冲击
❖家庭结构核心化
❖核心家庭取代直系或复合家庭→赡养功 能削弱
❖家庭失去土地保障
❖家庭经济不再依靠土地→失业风险
可家 靠庭 的无 生法 活为 安其 全成 保员 障提
❖ 西方
❖“基尔特”:中世纪德国出现的手工业者互助基 金会,收取会费以救济贫困会员
❖“友谊会”:英国18世纪建立的互助组织
慈善事业时代的政府介入
❖前社会保障时代官方慈善事业可视为现 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充当责任主体的 直接来源
❖前社会保障时代的政府介入非常有限
❖没有法律约束 ❖非固定性、非经常性 ❖更多地体现为恩赐行为 ❖救济活动有限,不能与现代政府的制度化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发展史
一、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 障的发展水平
❖道德因素:乐善好施;推己及人;互助 互惠;同情弱者……
❖政治因素:英国旧《济贫法》与政府的 全面介入;中国传统王朝……
❖社会因素:社会问题→社会保障
国内外古文献中相关道德的记载
我给所有的饥饿者以面包,我给裸露者以衣裳。
保 障 基
情亡故生情 况,、活比 下或健了社
础 》
,因康,会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色
❖ 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 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
后顾之忧 ❖ 社会保险是基本保障型,保障水平高于社会
救助项目 ❖ 保障过程的强制化和规范化:以法律为基础 ❖ 提供者与享受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社会
宗教慈善事业
❖❖佛天教主慈教善、事基业督教的慈善事业
❖❖福在田中:世纪敬欧田洲(,以教佛会法组僧织为开对展象的)各+种悲救田灾(济以贫、病、 孤施老医为助对药象等,慈用善于活布动施,)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保障
❖无方尽式藏,:这创一建传于统南一北直朝延时续期至,今是。一种慈善性质的 汤普逊金对融中机世构纪早,期专教用会于慈济善事贫业的描述: 博爱❖和悲慈田善院的(福音悲,田反养映病在坊施舍、方福面田:院如)救济:孤始儿建、于寡北妇、魏疾病 残废者(的僧苦户难),救,济唐那代些发第展三世为纪全中国被性送佛到石教场慈里善、组矿织井里,的负基 督徒囚责犯救,助赎鳏回那寡些老被幼非病洲残摩尔等人所掳的俘虏,赈济荒灾,维持 传务善教是性❖师神的养史的命。病称生的坊“活。、设,在照 这疫六顾 些病疾那 社坊馆些 会:,旅 服慈以行 务途 方善养中 面性贫的 ,质民基 早的)督 期医徒 基, 督院因 徒,为的始款工创待作于客,人都南的是齐义慈,
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与发展
一、德国社会保险三法与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德国社会保险三法的颁布
❖1883年:《疾病保险法》(世界第一部保险
法)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9年:《老年与残疾强制保险法》
❖背景 ❖意义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德国社会保险三法颁布的背景
政 府
能 够
的 阴
青 人
照 顾
福。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内容
❖二项保险计划(主体)
❖联邦养老金计划 ❖失业保险计划
❖三项救助计划
❖老年人救助计划 ❖盲人救助计划 ❖儿童救助计划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
❖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