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题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题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问题
摘要: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缺失和社会伦理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

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对策,以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网络伦理道德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

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缺失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网络道德。

是指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

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

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

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表现
(一)个人主义盛行
虽然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

但是,网络文化却是把这点强化了。

网络上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要愿意,个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事物的评判标准,只在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必顾忌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人们的利已心理。

在网络社会中。

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

所以这样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个人主义”提供了舞台。

使“个人主义”意识得以充分张扬,这就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缺失表现。

(二)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

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

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

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

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道德意志的弱化和行为失范
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在网上,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亦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

上网的人往往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没有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网络文化的审美价值中道德评价相对化的倾向变得浓厚,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也并不能一如既往地产生作用。

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

产生大学生网络道德感的弱化。

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

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

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

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
(一)网络自身特点对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互联网络上无中心、无限制、无最终的管理者,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较之现实空间思想和行为享有更大的自由:自由地进出网络;自由地选择信息;自由地发布信息。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

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二)大学生自身及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
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

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

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

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一)倡导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重提、重塑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是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和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是倡导和建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确立起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而弘扬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就在于用“扬弃”的观点,吸取、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和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