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朱永新|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1.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障。
在家校合作共育推进上,制度建设分为两大类。
一是学习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二是制定和完善本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
新教育实验区校应该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文件,根据各地实际,积极主动争取妇联、关工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文明办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
同时,也要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完善自己的家校合作共育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2.积极搭建平台家校合作共育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
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平台与载体就是“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这些年以来,无论从机构的名称还是实际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新教育都在进一步拓展家校合作共育的平台。
从具体概念来说,在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比较主张尽可能用“父母”代替“家长”,用“家校合作委员会”代替“家长委员会”,用“新父母学校”代替“家长学校”。
为什么要变“家长”为“父母”呢?首先,对外而言,在国际交流中,“家长”一词缺乏相应的概念。
在英文中,“家长”的概念勉强可以翻译为:the head of a family、patriarch、the parent or guardian of a child、genearch、householder。
但是我们一般使用的“家长”概念,其实说的就是父母。
其次,对内而言,“家长”是一个封建传统的概念,这个称谓已经不适应现代民主社会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制”依旧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家庭之中。
如今我们身处后喻文化时代,许多父母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孩子,如果仍然采用“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正面的作用,也不利于父母自身的学习与成长,更不利于建设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家庭关系的要求。
所以,我们建议在新教育人的话语体系中,尽可能不用“家长”这个概念。
从搭建平台的具体方法上,新教育人已经做过许多探索。
(1)家校合作委员会家校合作委员会,在我国的最初形态是家长委员会。
1988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家长委员会建设问题,并将其与家访等其他形式并列,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
(注5)在国际上,家校合作的组织很多,如PTA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父母教师协会)、ATP(Action Team for Partnerships,合作伙伴行动小组)、SC(School Council校务委员会)、SIT(School Improvement Team学校发展小组)、PTO(Parent-Teacher Organization父母教师组织)、HSA(Home-SchoolAssociation家庭学校协会)等,也有类似我国的家长委员会的、属于父母自己的组织,如父母委员会等。
新教育的“家校合作委员会”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从名称来看,新教育用“家校合作委员会”代替“家长委员会”,同样可以简称为“家委会”,但是内涵不完全一样。
第二,从参与主体来看,新教育的家委会要体现合作与共育,必须有家庭、学校、社区的代表参与,而不是单一的父母参与的“父母(家长)委员会”。
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全面改进各方工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生态环境。
第三,从领导构架来看,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得担任新教育的家委会主要负责人,家委会领导需要由三方推选的代表协商选举产生。
建议由父母或者社区中热心教育、有号召力、乐于奉献的人士担任。
第四,新教育学校的家委会,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次。
班级、年级的家委会主任,原则上为上一级家委会成员。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学校家委会主任参与区域家委会或者全国家委会机构,形成从班级、年级、学校到乡镇、县市、省和全国的家校合作共育体系。
我们初步拟定的《新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章程》参见本文附录(见附录1)。
(2)新父母学校新教育的新父母学校,一般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从名称来看,虽然目前在国家有关文件中仍然称为家长学校,但我们建议新教育学校尽可能用“新父母学校”代替“家长学校”,可以简称为“父母学校”。
第二,新父母学校的办学宗旨,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组织学生父母接受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习,从而提高其教育素养,使之成为家校合作共育的有力支点,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师生及学生父母都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新父母学校是接受所在学校及其家校合作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妇女联合会共同指导的非正式社会组织。
由本校教师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专家担任讲师,培训本校学生父母。
第四,新父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举办学校校长兼任或者由举办学校推荐,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长原则上由举办校分管副校长和其家校合作委员会主任担任,协助校长分管课程设置、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宣传等具体工作。
第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新父母学校的总校,指导学校的新父母学校工作。
江苏海安县教育局就建立了具有20个编制的家长学校总校。
我们初步拟定的《新父母学校章程》参见本文附录。
(见附录2)(3)新父母俱乐部与新父母学校通常由学校为主导成立,职能上侧重学习成长不同,新父母俱乐部通常由父母为主导成立,职能上侧重寓教于乐的活动。
(4)萤火虫工作站这是一个立足阅读、推动教育,立足教室、影响社区、辐射社会的公益项目。
一般情况下,由热心教育公益、具备较高阅读素养的教师担任站长,负责阅读指导等教育内容的把关和引领,以及工作站整体工作调度。
由具有爱心和活动能力的父母担任副站长,在站长的指导下,承担组织事务等各项日常工作。
新教育萤火虫项目为父母们提供亲子阅读指导,研讨各类家校教育问题,从个体从小事做起,以亲子阅读为突破口,以融洽家校关系为切入点,以教育反哺社会,以个体汇聚群体,以每天早晨的“新父母晨诵”、每天晚上的“天天喜阅”、每个周三晚上的“萤火虫亲子共读全国讲座”、每月一次的“萤火共读”、各分站自行不定期举办的网络共读及线下活动等等,诸多栏目齐头并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11年11月23日项目启动以来,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3. 共读共写共赏新教育实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本身体现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理想。
我们认为,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读的理想与愿景,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追求。
推动亲子师生共读共写共赏,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色。
(1)共读新教育的共读,指的是家校共同阅读一本书,通过父母、学生、教师等多方研讨交流,建起一座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
阅读是成长之基。
在家校合作共育的共读经验上,有以下几条:一是专业引领。
无论教师还是父母,有一定经验的阅读推广人才能起到引领作用,才能保证阅读的品质。
二是日常坚持。
根据不同时间确定阅读主题,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三是作品经典。
共读作品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全新创作,都应该具有相当品质,好读又耐读。
四是平等真诚。
无论活动组织筹备,还是阅读研讨交流,能坦诚相待,认真交流。
五是榜样激励。
注意发现身边的优秀读者,成为接地气的“共读代言人”,为阅读鼓与呼。
六是知行合一。
围绕阅读图书,积极拓展相关活动,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再从生活中提炼问题,开始新的阅读之旅。
(2)共写新教育的共写,是优秀的新教育实验教师开展家校共育的绝招。
它需要投入的精力较多,但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对教师来说还会有额外的奖赏。
许多新教育榜样教师都因为坚持共写而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如郭明晓出版了《各就各位,准备飞》并总结了家校通信的必要性:第一,大部分父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的引领,才能少走弯路。
第二,父母们需要在一个共同体之中成长。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会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的力量,让父母坚持不懈地深度卷入到教育中来。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共写式叙事,是以多种方式邀请、吸引所有父母、老师、学生参与到共同书写中来。
一般来说,共写分为三种:家校信,家校便签,随笔接龙。
家校信,通常每周一封。
由教师总结日常教育生活,把全班集中表现的、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在周末向全班父母进行介绍,父母们回复后,双方及时沟通。
家校便签,不定期写作,基本上每天一次。
老师把每天突发的事情,用便签的方式和父母进行交流。
内容一定要自然真诚,富有意义。
随笔(日记)接龙,可以自行约定时间。
由学生记录,父母和老师跟随其后分别写下对话或评点。
以上的共写,可以与学生的作业结合,利用作业本进行,也可以利用网络社群进行。
(3)共赏新教育的共赏,指的是父母、孩子与教师共同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以优秀的影片为主。
尤其在家庭或社区中,共赏特别简便易行,值得推荐。
影片时间长短合适,主题相对集中,共赏的各方能够在有效的时间之内,得到效果最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在新教育电影课项目研究中我们发现,电影作为人生思考的浓缩,人们特别容易被电影震撼,从而打开自己的心扉,特别适合向忙碌的父母们推荐以电影为纽带开展家校共育工作,让学校延伸到家庭,让家庭连接着学校,在家校的双向连接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畅通交流渠道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充分而又对称的信息分享,经常性的联系,是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
家校沟通的渠道主要有:(1)家校读物沟通交流需要媒介和载体,精心策划、用心编写、精致印刷的各种读物,如《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通讯》以及校刊校报、年鉴年报等,既是家教指导的重要方法,是家校沟通的重要阵地。
如《家校手册》,作为新生父母走进学校的第一本入门书。
比如《家校通讯》,作为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报纸或者刊物,具体名称可以由各个学校确定,也可以与校报校刊合而为一。
比如“假期作业”。
有的学校在每年寒暑假会编写包括亲子共读、亲子观影、亲子运动、亲子厨房、亲子旅游、亲子种植、亲子公益等内容,让学生与父母等共同完成,是一种家校合作共育的“作业套餐”。
(2)微信群、QQ群无论是手机短信、飞信、QQ群、微信,还是APP、家校通等,其及时性、互动性和便利性等特点,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技术支撑。
许多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也能够利用这些“利器”做好自己与学生父母的交流。
现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都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社共育新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教师、父母、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短信、QQ群、微信等多种平台,便捷及时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互与数据共享,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的“爱的朋友圈”。
(3)家校互访家校互访,就是家校双方深入彼此的教育现场。
包括家访与校访两种形式。
家访,曾经是家校交流最行之有效的做法。
信息时代到来之后,我们一度用电话、网络代替了家访,或者以把父母请进学校交流,代替老师走进家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