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财务管理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1 公允价值理论研究1.1 公允价值定义及发展1.1.1 国外研究1969年3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14号意见书中最早对公允价值做了定义。

之后又在1970年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期》中如此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企业日常的交易中,买方所付出的货币数量,当交易过程中不涉及给付现金的,可以把公允价值理解为市场价格的近似值。

而FASB在1976年的第1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3)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并于1978年、1980年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指出提供对制定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

最终,FASB在1991年首次正式界定了公允价值。

这之后,国外对公允价值定义又进行了多次的改进:200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2004年F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意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2006年FASB发布了第157 号公告,首次建立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一披露框架,并指出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1.1.2 国内研究在我国,公允价值概念是在1994 年以后被正式使用的。

1994 年7月,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在其编译的会计准则丛书《国际会计准则》中将“Fair Value”译为“公正价值”。

而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是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最早运用。

我国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第二阶段从2001年发布和修订12项准则开始。

在此阶段有很多人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研究,如劳秦汉(2001)认为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是参与市场的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这种达成共识(一致)的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这也是我国公允价值发展的第三阶段。

1.2 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FASB认为只有在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的情形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和相关性才能够真正体现:(1)有序交易假设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间就已存在交易市场,因而这一交易市场所涉及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买卖是习以为常的;该交易不是一项被迫的交易;该交易时一项假设性的交易。

(2)主要或最有力市场主要市场是指最大活动数量、最大活动水平的市场;最有力市场是指以最大化价格出售资产、以最小化金额转让负债的市场。

(3)市场参与者市场参与者独立于报告主体,不是关联方;熟悉情况、掌握信息;有能力对该项资产和负债进行交易;自愿而不是被迫进行交易。

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中,准则制定者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提出了公允价值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为(1)信息公开,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

(2)双方自愿,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处于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3)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

1.3 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1.3.1 国外研究Barth(1994)在分析了美国银行业二十年间有关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后,认为在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披露会计信息,将在投资方面对公允价值具有较弱的解释力。

Mengle(1998)认为在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加大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

William R.Scott (2003)认为存货初始取得是采用当时的历史成本(即当时的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若市价低于成本则提减值准备,这体现了对存货的计量是以当时的现值来计量的(体现了公允价值理念),并认为公允价值的用更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公司的未来发展状况。

1.3.2 国内研究常勋(2004)认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具相关性。

刘玉廷(2006)认为《企业会计制度》在关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以“放弃非现金资产”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等会计业务处理上,尽可能地回避“公允价值”,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相互参股等包装上市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加以规定的。

张丽(2008)认为在银行业中使用公允价值,会导致粉饰财务报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马建威,姜荷(2010)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大幅引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要素的计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收益的确认计量模式也向全面收益靠拢,从而为全面收益表的推行打下了基础。

武玉清,朱姝(2011)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上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制造业、金融保险、综合类行业,特别是机械设备板块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管理者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评价。

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上看,公允价值对制造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增强财务指标的波动性,从而影响了上市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和股东的直接收益。

1.3.3 小结可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的应用普遍适用于一些金融项目以及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但是也并非完全都是。

所以说,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还有待考量,应该从实际出发多方面考虑。

1.4 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因素朱海林,王展翔,柳元首等(2004)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方式,公允价值计量中由于有很多不确定的持有利得以及市场风险的存在,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控制风险,还会影响银行正常的发放贷款以及银行对经济波动作出的反应。

常勋(2004)公允价值计量能否成为主要计量模式,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以及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叶蓓(2006) 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困难在于非市场化资产计量和负债价值的确定。

张鹏(2009)我国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经济环境尚不成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强、关联交易影响了价格的公允性这四个影响因素。

孟惊雷(2010)认为我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还比较严重、监管力度还比较薄弱, 企业确定公允价值时需要会计人员做出一定的主观估计,则企业就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王珂(2010)认为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包括在会计计量时很难对公允价值的估值进行操作、现实经济环境难以实现公平交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成本大。

周松(2011)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其取得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地影响。

干巧,侯晓红(2011)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乐观,主要是我国存在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特征,如水平较低的市场化进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关联方交易严重,以及复杂的契约环境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产生影响。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也可以明确,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有赖于发达完善的市场和监管机制。

而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运用环境还不成熟,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能全面;公允价值产生的信息主观性太强,而易于被人操纵,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操作较难,技术要求高,若不能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则我们就不能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信息的获得成本成本过高,增加了企业信息披露成本。

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影响。

2 公允价值实证研究2.1 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2.1.1 国外研究Lustgarten(1988)认为,在非金融资产和石油天然气等公司的研究中,如果减少实验者在设计变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弊端,用正确的实证理论来分析,则公允价值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Barth(1994)选取了美国银行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为样本,用估价模型和收益模型分析了美国银行业有关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后,证实了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能显著地增强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

Khurana ,Kim(2003)以美国银行从1995年至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

2.1.2 国内研究段建琴(2007)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2006年年报“新旧会计准则合并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和2007年中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挣额”为数据,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06年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在07年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06年和07年都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由此得出新准则公允价值的引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张烨,胡倩(2007)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香港公允价值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都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

张慧(2009)以2006~2008年的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样本公司在此期间公布的年报数据,剔除了数据不全的样本。

运用经过修正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最终得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价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在收益模型中,每股净利润、每股净利润年度变化额对股票收益率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罗月乔(2010)首先做了两个假设,然后利用价格模型来评价新准则颁布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在确定模型后,以2005~2007 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净资产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作用在增强。

从每股净资产这个指标看,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刘英男,王维华(2010)基于Ohlson 与Feltham共同提出的干净盈余理论,选择了2004 年—2008 年CCER 数据库中剔除无用数据后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Ohlson 模型(选取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三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每股股价为被解释变量,每股净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解释变量)得出了实施新会计准则,并大面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我国财务报告提升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正在成为我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力手段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