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前沿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前沿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前沿心得体会【篇一:信息技术心得体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好习惯刘明艳三年级信息技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学习习惯正在形成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一、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他们主动学习、接受新鲜事物打下好的基础。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在学“鼠标的操作”这节课中,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他们练习了。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还有window操作系统自带的扫雷游戏,玩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问他们玩的战果,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得分高有的得分低呢?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的在讲解鼠标的几种基本操作要领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他们就能在笑声中学习,在娱乐中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

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蝴蝶的对称美》这节课时,学生对什么是轴对称还不太了解,我就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很多-----剪纸艺术、交通标志、脸谱艺术、国旗欣赏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2、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

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例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多彩的家园》这课时,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小熊温尼今天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齐声回答“想”。

然后我打开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熊温尼从小就喜欢写生,它不论走到那,看见什么美丽的事物都要画下来,有一次,它在森林里左转转右转转,发现所有的景色都被自己画完了,唉!正当它转身离开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失去了颜色,温尼害怕极了,这时跑过来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说:“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

”“那怎么办呢?”看到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

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小熊找回颜色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

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各种绘画工具、颜色的填充工具。

二、激发主动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任务驱动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一个寓学于实践的教学情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我笔下的美丽世界》一课时,是对学生掌握画图技巧的检验,所以不需要教师再次重复讲如何使用画图工具,这时教师可先出示一幅完整的图画样板给同学们看,然后就直接布置任务给学生,要求他们以庆祝“国庆”为主题,画一幅完整的画。

学生上机实践,完成任务,“任务驱动”法主要把教学内容、知识点等作为一个目标任务,经过这样安排,学生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目标的完成上,学生就会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篇二:信息技术心得体会】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

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

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

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

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我们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在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

当然,每种教学手段也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也是小学教师这一专业的特征。

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新课程的特点与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

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但是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能力的发展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重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

培训,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一些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将自己培养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篇三:计算技术前沿技术学习心得】学校:学院:专业:姓名:学号:心得体会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10经济(文秘)马治强 1004010222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而且我也清楚地认识和感受到了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我相信,再过不了几年,不会使用计算机,就会象不识字一样使人举步维艰。

通过这次选修《计算机前沿技术》课,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任何人不能只停在原有传统知识的认识上,只有不断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无时无刻在伴随着我们,也给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增添了许多乐趣。

通过这个学期的《计算机前沿技术》课,我了解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其最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我们要想操作计算机,就先得要了解它的发展史、特点、功能、构造、工作原理等等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计算机发展史,即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分为1854年至1890年、1890年至20世纪早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后期至现在,共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在这里要说一下的是,194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

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

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

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计算机进入了第四代。

相关主题